三个课堂教学模式5篇

时间:2023-05-01 08:10: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三个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荐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北京实验二校李烈校长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由课前参与,课中研讨和课后延伸三段构成。

  一、基本模式

  1.课前参与。指学生在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自学收集有关资料;或按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或动手制作相应教具,准备课上运用。课前参与不仅为课中讨论奠定基础,使学生带着探索的头脑进课堂,促进了课上的学习,更为学生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机会,培养了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2.课中研讨。指教师通过全班与小组研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吸纳;学会倾听、思考、质疑、辩论,从而淡化分析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小组研讨时要指导,小组组合要合理。这种研讨有利于合作、交流、探索。

  课中研讨突出“研”,强调把课堂主体部分充分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课前参与状况,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研讨,还要体现:

  (1)信息传递。随着学生主体性的突出,课中研讨使丰富的信息在生生之间传递,也在师生之间传递。知识由点到面,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2)情感交流。营造安全、宽松、愉悦的氛围,这种氛围需

  要教师用心去营造。在同学的信息传递中、在同学的相互评价中,学生的喜怒哀乐就能自然地流露,生生、师生间的情感才能得以交流。

  (3)思维碰撞。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创新,善于寻找不同的思维切入点。

  (4)情绪体验。小学是学生一生的奠基阶段,绝不应仅仅是简单吸纳知识的过程,而且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情绪体验的场所,让学生初步感受生命价值。

  在研讨中坚持开放性,体现:

  (1)氛围开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安全的氛围,学生参与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适度宽容,对学困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鼓励。

  (2)思维开放。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问题的思路应该是多角度的,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性。

  (3)结论开放。讨论的答案有多种,允许各存己见。

  (4)评价开放。实行多元评价,可以老师评学生,也可以学生评老师,还可以是学生评学生。另外,评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形体,还可以是物品,而评价的内容更可以涉及多个方面。

  3.课后延伸。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作业应有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可以结合课内教学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资料、上网等

  形式拓展所学内容。布置一些思考性作业,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改变了以往一个本子、一支笔的被动式作业习惯,拓展了学生学习领域,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堂亮点

  1.启迪思维。“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的课堂亮点是激活。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提问题、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学生思维更多的空间。这对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非常关键。

  2.体现民主。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这要求教师必须“课堂延伸”学生课外思考的知识,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民主,也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3.激发情趣。“三段式”教学模式中,老师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用感观、感兴趣的生活知识迁移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沉浸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享受快乐。

  这一课堂教学的再创造,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德育融为一体。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开发了学科人文内涵,激发了学生的人文情感。它强调潜心研究学生,课上给学生留出思维时间,给他们展示思维的机会,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兴趣。

  三、注意问题

  1.“三段式”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刚刚起步的年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课前参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切不可做形式上的盲

  从。

  2.“三段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个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根据群体中个体的差异,做到“领、引、扶、搀、背”因人而宜。

  3.“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师要把握好三个环节的尺度。课前参与,允许学生采取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允许学生自己对各学科的课前参与进行调整;课中研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使用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后延伸,注重必要的训练落实与拓展性训练结合。

  说明:想更多了解三段式教学法,可以查阅《以学论教》和《“双主体育人”办学思路实施手册》。

篇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

  

  关于三个课堂解读

  一、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着高质量发展主线展开。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因材施教,静心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态,潜心研究不同学段教育新内涵。基于传统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比较研究,提出打造“三个课堂”,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三个课堂”的逻辑划分与概念诠释

  “三个课堂”,顾名思义是三种形式的课堂,是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智能发展与人格养成的3种类型场所。按照学习内容和时空分布进行划分设置,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内课堂,也不全是教师授课的课堂,而是综合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内容,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实施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通过“三个课堂”实现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知识提供者和学生互动交流、熏陶感化的一体化课程,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是对传统意义课堂概念的深化和变革。

  具体来说,“第一课堂”是指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教育教学“主阵地”,主要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在教室上课。“第二课堂”仍是指校内学习场所,是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校内资源,通过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进一步发挥好学校育人和服务功能。“第三课堂”是指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学习锻炼场所,主要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的课堂。

  “三个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共同构建了“大课堂”概念,虽定位不同、各有侧重,但相互融合,使得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师生与社会课堂参与者、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发力。这样的课

  堂有利于很好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传授学生应有知识、深化学生学习内容、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熏陶学生艺术审美、养成学生劳动技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三个课堂”的育人特征与路径选择

  “三个课堂”按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层次类别、属性侧重点等不同,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构,统筹为一个整体。

  “三个课堂”定位不同。“第一课堂”主要是以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要求为目标,立足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第二课堂”主要是深化学生在“第一课堂”所获得的间接认知,立足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活动和课后服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第三课堂”没有固定教材,是学生前期所获取知识经验在生活中的再现与迁移、应用,主要通过学生亲手做、亲眼看、体验和实践来完成。

  “三个课堂”特征不同。“第一课堂”强调规范,实施的课程、教材、课时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第二课堂”彰显个性,学校和教师可结合地域特点、文化积淀,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和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经验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第三课堂”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整合,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生活,达到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个课堂”地域不同。“第一课堂”严格限制于校内,由专职教师主导,有严格的教育教学程式和要求。“第二课堂”也是在校内实现,教育教学方式主要由管理实验辅导教师及家长、社会志愿者和学生共同完成,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权,充分发挥社团作用,与课后服务密切关联。“第三课堂”的实施地点在校外,是基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修养提高,让学生在看、学、思和环境情境介入中学习提高。

  “三个课堂”主体差异。“第一课堂”教师具有优势主体位置,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占据主要位置。在师生互动中,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得以实

  现。“第二课堂”更多的是由辅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是学生基于课后作业完成、兴趣爱好培养、技能技术习得、身心健康锻炼而进行的素质拓展。“第三课堂”主要是基地和场馆、社会组织及家长等,学生在参观中学、体验中学。专职教师的组织作用和聘用人员的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统一,师生双主体得以更好体现。

  “三个课堂”要以大教育理念为主导,突破学科思维,统筹各科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能力提升,进而实现快乐和健康成长。“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不仅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更是打破学生年龄、班级界限,建立师生全学段、全领域学习共同体,在学生的理解记忆、拓展应用和再现实践中,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衔接,促进了学生发展螺旋式上升。

  3、构建“三个课堂”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一个全链条的保障体系。就学校教育来说,要通过着力打造“三个课堂”,实施课堂革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课堂物态形式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第一课堂”物态形式要重视教育教学方式变化,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变革条件下对智能教室和讨论式、探究式学习的需要。“第二课堂”要重视功能部室、室外运动活动场所多样化建设,基于学校地域实际、发展积淀,能够体现学校特色化、内涵式发展规划建设。“第三课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要建立预设方案审查制度,采取共建、参建、合建等多种方式,确保环境设施和管理现代化,建设适应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设施条件。

  二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确保专兼职教师德才兼备。要巩固原有好的做法,形成长效机制,让更多大学生、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使“第一课堂”专任教师补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对于“第二课堂”指导教师,要挖掘“第一课堂”专任教师潜力,引导自愿承担一定工作,并聘用一批热心、有特长的优秀志愿者。“第三课堂”要造就一批优秀的兼职教师。

  三是确保基础教育成效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课堂革命,引导每位教师自觉投入教研教改,上好每一节课,打造精品课程、创新一课;通过“第二课堂”打造一批精品优质课后服务项目;通过“第三课堂”打造精品社会实践、多彩社会活动。

  四是深化交流合作与个性化机制建设,实现特色多样化发展新格局。开展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交流合作,共享好的经验,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路径。要充分挖掘各校特色文化,个性化开展“三个课堂”教育教学,在协同发展基础上促进特色提升,实现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为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积极探索。

  二、促进三个课堂落地生根

  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要求为指引,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课堂物态形式的改变,即融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与问题导向,全面开展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互动式、项目化教学;二是课堂教学形态的改变,是以学生发展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质量,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抓住课堂物态形式和课堂教学形态两个转变的实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学习方式等入手,摆脱分数对教育的单一评价,构建教育从过程方法到成果绩效,从育人主体到教师、学校、社会的多元评价标准。

  开展“课堂革命”,需要统一规划,全方位、多层次地设计,从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教学评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方面整体考虑,建构学校的“课堂革命”实施方案;

  “课堂革命”还需要从学校管理者到教师、到学生,既从教育理念上有所更新,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扎实推进。

  “课堂革命”更需要从具体细致的角度切入,比如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作业革命”、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的改革等。只有从一个个具体的角度深入下去,才能推动“课堂革命”的全面实施。

  三、系统打造,持续深化

  “三个课堂”契合中央深化教育改革大方向,契合课堂革命新要求,契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强烈期盼。“三个课堂”富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能动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统筹推进、融合创新、特色凸显、典型示范、评价引领、结果导向、综合保障。持续激发和释放“三个课堂”的内驱动能和活力,注重“五育”全面培养,协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统筹课中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系统打造“三个课堂”,强化第一课堂,开发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三个课堂之间,既有共通之处又各有特质,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其相联、相补、相和,相融、相生,构成一个不可割裂的系统整体,让课堂学习真实发生,让育人效果规律生成。

  一个没有好课堂的学校不能称其为好学校,一个上不了好课的老师难以成为好老师。课堂立足学校、根植在课堂,总结提炼六个维度:

  一是课堂凸显“五育”内容课程化、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建构体系化、质量评价导向化。

  二是课堂体现了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分享式、合作式、融合式等特质。课堂的核心价值在于创建一种崭新的课堂文化。

  三是课堂系师生共同打造的好课堂。老师要成为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导师,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享受成长。

  四是课堂聚焦课堂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向每一节课要质量,破解起点决定终点的瓶颈。

  五是课堂不仅教授知识,更是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革命首先是思维革命,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找到开锁的钥匙,更要帮助学生学会怎样配置钥匙,方法比答案更有价值和意义。老师要打开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心扉,给学生的心里照进一束光,这束光就是灵动之光、智慧之光、成长之光、幸福之光。

  六是课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基于个体化差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机会均等。

  打造“三个课堂”,关键在人,亟须持续提升“五力”,即: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提升教师的发展力、提升学生的成长力、提升家长的协同力、提升教研员的支撑力。各学校应成立四个中心,即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成长中心、家长协同中心和教科研中心。打造五个一流特质的专业教研员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即一流专业思维、一流专业能力、一流专业素养、一流专业精神、一流专业成果,培养更多的名师,尤其是名家。

  践行“三个课堂”,有机融合“五育”,做实“五项”管理,发展素质教育,让学生德智体美劳高质量全面发展。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需要阳光,需要运动,需要艺术,需要健康,需要自信,需要勇敢,需要坚强,需要男孩子的阳刚之气,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真善美的熏陶和追求,需要些许泥土的气息与滋养,需要诗、梦想和远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自己的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讲好自己的故事。这才是新时代少年该有的模样,这才是“三个课堂”原本该有的生命力。

  四、教育科研驱动

  (一)“三个课堂”的五大特点

  “三个课堂”具有全面深入、回归初心、服务学生、关系优化和开放交流等五大特点。

  第一,全面深入。

  “三个课堂”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变革与创新的理念。

  课堂不仅是教育的要素,也是社会的要素,甚至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未来。只有进行课堂教学层面的教学改革,才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深水区,才能触及教学改革的实质核心。

  “三个课堂”不仅注重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技术,还重视教师、学生及社会的参与;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的有效性,还要关注社会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仅注重单个教学要素的累积与发展,还要注重多元复杂教学要素的结构优化及效果。

  “三个课堂”可以说无所不能“联”,包括理念、方法、教材、教师、学生、技术、设施设备,校外等等。第二,回归初心。

  “三个课堂”是用全局的思维对教育教学整体及部分进行变革与创新,其实质是使教育教学发生质的变革,达到质的飞跃与提升。

  课堂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立与立德树人目标契合,坚持回归本质、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服务学生。

  “三个课堂”使多元、多样、自然、渐进、质变的课堂要素回归学生主体,坚持以学习、学生、素养等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第四,关系优化。

  “三个课堂”关注课堂主体关系的全面和谐与共处。

  课堂上有精彩的知识生成,就会有学生精彩行为的表现,也会有教师职业精彩与幸福感的生成。

  课堂教学主体的连动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让教与学的界限更加模糊,让学习者拥有更加自主的学习选择权,使课堂教育教学的角色关系互换、变化,真正集成幸福课堂关系。

  第五,开放交流。

  在现代社会的教育背景下,开展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好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便捷路径。

  “三个课堂”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课堂教育教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真正的合作与交流。

  个性化开展“三个课堂”教育教学,在协同发展基础上,促进特色提升,实现高质量育人,打通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最后一公里”,促使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区域学校个性化发展,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促进教育公平。

  (二)“三个课堂”推动五个“新建立”

  “三个课堂”聚焦于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专注于改变传统课堂面貌,建设现代课堂,以达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的,推动五个“新建立”——新的教学场域、新的教学范式、新的学习范式、新的师生关系、新的教学环境。1.建立新的教学场域。

  课堂是由师生的教与学所构成的场所,师生、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学文化等是课堂不可缺少的要件。

  “三个课堂”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知识授受的过程中激发出智慧、情感和信念,从而营造一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全面发展的场域。

  2.建立新的教学范式。

  “三个课堂”要求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更多地发挥引领、指导、组织、激励作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材知识与其他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校内教学环境与校外现场环境相结合,形成服务学生高质量、高效率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

  3.建立新的学习范式。

  “三个课堂”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分发挥主体性,以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转变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主要学习教材知识向以教材为基础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学习转变,由一个人独立学习向个人、团队和现场学习转变,由一般性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浅表性学习向融高级知识、智慧、情感和信仰于一体的深度学习转变,形成高质量学习范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计划性和有效性。

  4.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优良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体验愉悦之情,激发教与学的内在动力,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师生可将满满的正能量辐射到课堂内外。

  “三个课堂”发展互动频繁、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亲近教师的师生关系,促

  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建立新的教学环境。

  课堂的物理空间可以是教室、研讨室、实验室等固定的地点,也可以在校园的运动场(馆)、草坪或林荫下,甚至还可以是校外生产或工作现场。

  课堂革命就是要根据教师教学范式和学生学习范式的变化,建设更加宽松自由、灵活机动,满足师生为达成新的教学目标而能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的环境和条件。

  新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从而打造更有深度、更有质量的课堂。

  (三)“三个课堂”实现三个“引领”

  “三个课堂”在未来发展呈现三个引领:引领重塑教育观念、引领教师关键作用、引领育人方式变革。第一,引领重塑教育观念。

  “三个课堂”要求真正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

  “三个课堂”引领的教育观: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三个课堂”引领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

  “三个课堂”引领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激情的点燃者,教师是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传授者,教师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破解知识难题和人生困惑的点拨者,教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者。

  “三个课堂”引领的课堂观:学习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发生在学生身上,学习必须按照学生的方式进行,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构建了新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引领教师关键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保证好课堂的前提。要改变课堂,就要改变教师。

  一是要增强教师质量意识,肩负起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任。

  二是要赋予教师“三个课堂”的权利。要充分信任教师、激励教师,让真正热爱课堂的教师有更多的话语权。

  三是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把教师培养作为“三个课堂”的先导工程,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

  第三,引领育人方式变革。

  “三个课堂”是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有机融合,引领“以人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的学校课程核心价值观,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共享性、活性、实效性,体现课程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整合性和时代性的构建原则,满足学生的多元成长需要。

  “三个课堂”能有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推进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篇三:三个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开展“三个课堂”教学的应用模式

  本文将介绍“三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由学校等公共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本文将深入探讨“三课堂”教学模式,包括:

  1.三个课堂的概念

  2.教学的优势

  3.原则的考量

  4.开展的方式

  5.预防和解决的措施

  1、三课堂的概念

  三个课堂是由三个不同的机构(学校、社区团体、其他)和三个不同地点(学校、社区、商业等)一起组成的新型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创新的课程实施与教育学习,旨在通过跨社区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对成长和发展的认知水平,加强充分发挥学生潜力的教育服务。

  2、教学的优势

  三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利用、整合服务资源,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有益的精神、认知、实践以及陪伴支持等教育服务。学校在教育中可以开展实践活动、研讨讨论、义务服务等,注重实际应用,强调学生实践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原则的考量

  开展“三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的是体现服务的要求原则,以及利于学生发展认知和能力的实践原则,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利他主义的原则,强调综合发展的原则,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保障。

  4、开展的方式

  (1)开设以优化教育服务资源为主题的交融型课程,集中资源开展跨学科《公民教育》等专业课程。

  (2)实施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基础教育研究,促进学校、社区、企业多施支持等活动。

  (3)利用校园信息发布宣传,吸引更多的投资参与者参与,促进资源的共享合作,加强多学科跨社区合作。

  5、预防和解决的措施

  为了开展“三课堂”教学,学校应采取一系列实施和解决措施:

  (1)优化教育服务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主导式的监督机制,保障学校依法依规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依靠社会投资支持,鼓励市场主体加入教育发展,丰富教育资源;

  (3)加强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教育的法制环境,加强信息共享与技术服务;

  (4)开展多方合作,改善分布不均的教育资源格局,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综上所述,“三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它能够有效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推行“三课堂”教学模式时,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大办小进”的发展,最终实现“赢得未来”的发展目标。

篇四:三个课堂教学模式

  

  三个课堂”教学的应用模式

  “三个课堂”的应用模式分别是:

  一、“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二、“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篇五:三个课堂教学模式

  

  “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

  “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

  □

  教导处

  第一阶段:自主学习(10分钟)

  1、温故知新(2分钟)

  即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论语?为政》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调节教学理论和“六环节教学法”分别只有自学释疑和自学感悟,都缺乏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做为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一方面,既能巩固已有知识体系,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思考,从而得到更深入的理解、体会,是其它课堂环节顺利高效开展的基础。

  2、课堂导入(1分钟)

  课堂导入是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高度关注的重要环节,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课堂导入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原则,采用实例式、新旧知识类比、引趣式、设疑式等方式导入。

  3、自主学习(7分钟)

  自主学习是“三阶段”课堂教学第一阶段的核心环节,它强调学生自学,但并不是教师放手不管,无所作为,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即: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提醒学习要点,强调重点和难点。关键问题是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分层次(说记、理解、运用)提出不同的知识点的自学要求。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10分钟)

  1、教师积极引导

  教师根据预设问题和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做到“五让”,即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回答,尤其是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得出结论。这一环节师生互动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个人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一般不采用齐答的方式。

  2、学生分组讨论

  所谓“分组合作讨论”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在过程中相互帮助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有统一、明确的学习目标。②每个成员有单独的任务。③能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④成员之间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开展互动学习。⑤能够总结归纳成员意见,形成统一认识。⑥对学习过程、方法进行评价。⑦对于不当操作,能调整或选择新的途径。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把一些相对较难的知识点交给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解决,提前设计好解决重难点的讨论题目。在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讨论的组织管理,防止虚假讨论现象发生。

  3、师生共同探究

  在学生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启发诱导,探究质疑,找出“问题”的实质,引领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找出规律。

  第三阶段:巩固延伸(20分钟)

  1、当堂训练(10分钟)

  当堂训练教师精选和精心设计的测试题,通过随堂练习,随时反馈、点拨,培养学生再现、感知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把刚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三点点拨(5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的对重点、难点、易混点进行点拨,实施反思性教学。它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迁移延伸(5分钟)

  在课堂练习和总结点拨的基础上,注重与现实的结合,学以致用。一是利用已经在高考中出现过的相关题型,实现与高考的对接;二是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进行知识的发散和整合。

  上述“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不仅适合新授课,同样也适合于复习课和讲评课。教学有方,教无定方,各种课型在基本遵循“三阶段”

  教学法的基础上可以灵活运用。经过实践,“三阶段”教学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得到充分的体现,并能促进两者相互依存,协调发展,教学相长,使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主动。

推荐访问:三个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