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9篇)

时间:2023-05-05 10:00: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马琳;刘晓兵;李艳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职教育也必须加快本身的转型升级,校企合作内涵和途径要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本文通过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专业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分析了从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的角度,如何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Withthechangesofthewaysinthe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theremustbeanacceleratedchangeandenhancementinhighvocationaleducation.Therefore,cooperativemeaningsandwaysshouldbereinforcedandenrichedbetweencollegesandenterprises.Fromtheviewofplayingtheguidingpartinthetrade,thepaperdealswithanexplorationonhowtorealizetheconnectionbetweenspecialtyandindustry,andthustopromotethelocaleconomicdevelopment.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13(000)02【总页数】2页(P286-286,287)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对接产业;冠名订单;人才培养

  【作

  者】马琳;刘晓兵;李艳

  【作者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130012;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130012;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2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黄炎培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强调“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生命”。所谓“社会化”,就是“办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2010年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个地区无论它过去产业结构多么优越,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老化,需要升级,不断淘汰高耗能的夕阳产业,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朝阳产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朝阳产业需要人才支持,没有符合朝阳产业所要求的专业人才,朝阳产业的创建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纳入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划中,使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专业与产业对接,即:“学校对接地方产业办学,专业对接行业企业,教学对接职业岗位”三个对接。

  学校对接地方产业办学,就是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规划,把握“有什么样的区域产业就开什么样的专业”的原则,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和企业调研,贴近地方支柱产业市场办专业,瞄准企业岗位定培养规模,改造老专业、扶持小专业、培

  育新专业,促进专业群组建与建设。

  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就是实施厂中校、校中厂、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行业在专业建设中指导作用,通过组建行业对口型董事会、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多种合作形式,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实现双方共建、多方共赢。开辟“企业课堂”、“教学工厂”,构建“车间在学校,课堂到车间”的新模式,切实加强专业与企业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到培养过程的整体融合。

  教学对接职业岗位,就是瞄准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师资队伍、资源建设、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建设,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跟踪调整,更好地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已达l100多所,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的高职教育进入了“洗牌期”,即竞争淘汰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的说,高职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生源,有了充足的生源,就有了资金来源,就能生存和发展;缺乏生源,学院就会倒闭。而生源的多少取决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因此,任何新专业的设置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必须是区域内经济发展建设中需要的人才。这就迫使高职的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

  面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也在不断的转型升级。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专业从2008年开始先后与吉林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吉林市原进筑路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企业合作,成立了“吉林小松班”、“吉林原进班”等22个冠名班,使在校学生全面实现了“冠名订单”培养,冠名班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工作和就业实践分别在冠名企业进行,学生毕业后全部到冠名企业就业。并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切入点,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不断深化和丰富校企合作内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首先,为了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以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为原则,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技术服务为纽带,成立了行业对口型工程机械分院董事会。构筑工程机械分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为工程机械分院发展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建立工程机械分院与企业良好的联姻关系,对工程机械分院的办学起咨询、指导和支持作用,形成工程机械分院教育管理主体多元化。

  第二,依托学院人才资源、设备资源和技术优势,校企共同建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中心。企业捐赠资金和设备,办学资金渠道多元化,实现资源校企共享。校企联合开发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项目,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提高工程机械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对口支援中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薄弱的高职院校,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工程机械专业高技能人才。使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中心成为引领行业和社会的技术源和创新源。

  第三,围绕培养具备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这三个特征要素的人才培养规格,来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实习、就业实践三阶段梯次培养,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冠名企业产品对接,技能训练与冠名企业岗位能力对接,培养企业一线优秀人才。

  第四,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运行机制,实行对冠名班学生学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党员专业导师、企业辅导员和就业指导师的“四导制”管理,校企实时互动,实现了从教学、实训、顶岗工作、就业实践及学生就业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管理,为共同培养企业岗位群需要的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设立企业奖学金,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举办专业技能操作大赛,激发学生学

  习热情,增进学生与企业间的感情,提高企业知名度。

  通过“冠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实践,工程机械专业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力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既保证使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定位与区域经济相吻合,又确保专业围绕产业、技能围绕岗位、产、学、研联动。

  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发展局面,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一线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标志着我院在专业对接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方面迈出探索性的一步,迎接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彭艳.高职院校考务管理的研究[J].才智,2013(15).[2]陈晓东,林凤.农业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思考[J].电子商务,2011(05).[3]崔红.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施[J].北方经贸,2010(07).

篇二: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校企合作

  摘

  要: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侧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同志在参观珠海技校时说:“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中国的产品赢得世界美誉,就是中国职业教育最大的成功。要实现这个目标,职业教育应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双制”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转型升级

  校企合作

  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生存艰难。加上近年来,欧洲经济危机爆发,国内在房价的带动下,物价飞涨,企业人力成本年年上升,不少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甚至一些大型企业也面临着亏损的状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加快技术的创新、工艺的改良,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业。

  一、产业转型升级后企业的现状

  产业转型升级后,制造业的工厂将分为两部分:一小部分工厂留在一线城市,负责产品的试生产及各种样品的生产,是一个实验基地,对研发中心起辅助作用。在里面工作的员工,不仅要求学历较高(大专以上),而且对技能的要求也很高,当然员工的工资、福利也很好。

  从深圳人才市场来看,进这类企业的门槛较高,且需要的人较少。大批量生产的工厂将转移到欠发达的地方。这些工厂转移过去,相对于一线城市,工人工资下降,福利较差。对企业来说,好的方面是降低了人力成本;坏的方面是面临着一线生产工人和技工人才的严重不足,生产难以为继续,“用工荒”加重。

  一线城市的优质企业出现假性“技工荒”(应聘的技工很多,但合适的技工很少),产业较低端的企业和二、三线城市的企业则出现大量的“技工荒”(应聘的人少,合适的技工人才更少),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必然选择。学校培养大批企业所需要的技工人才,同时加大培训、鉴定工作,有针对性地培训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他们吸收到工厂就业,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又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增加了就业率,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校企合作现状

  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要培养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下所需要的技工人才,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道路。

  教育应该是“产、学、研”的无缝对接,但不同的教育阶段,侧重点不同。技工教育更侧重于“产、学”的无缝对接,形成梯队教育,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

  技工教育的“产、学”对接,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对接)。技工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经济发展越快,需要的技工人才就越多;产业越高端,需要的技工人才就越多。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多的技工人才,对于技工学校来说正是快速发展、质量提升的大好时机。

  三、校企合作的阶段以及特点

  单从企业和技工学校的关系发展,并站在学校的角度上看,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时期。

  1.陌路期

  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融入国际化,企业基本都是来料加工型,产业落后,基本是一些传统产业,企业数量有限,工作不需要多少技术,基本上都是手工活,就业人口多。而对于技工学校来说,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然后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就业。因为双方需求少,学校和企业的联系较少。

  2.接触期

  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制造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遍地开花。企业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同时也需要一些技工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多,职业教育迎来快速发展期,很多学校急剧扩张,万人学校不断涌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都销往国外,美其名曰“物美价廉”,其实国外人都称中国制造为劣质产品,虽然价钱低,但质量更低。究其原因,是企业和学校不重视技工人才的培养,把规模放在第一位。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都进入工厂的流水线,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低,福利差。企业来学校要人,学校给人就是,皆大欢喜,企业有

  了一线工人,学校就业率有保障了。

  3.结合期

  结合期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是形成无缝对接的阶段,也是现在大多数学校所处的阶段,同时也是企业处于转型升级、从低端到高端、从对质量的不重视到重视的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取决于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产品质量的保证。对于优质企业来说,他们非常需要技工人才,但却不是很想付出,希望学校能够培养他们所需要的技工人才。对于学校来说,此时正处于质量提升的关键期,对校企合作有着很强的愿望,希望能够在学生的培养、师资的培养、共建实训室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的深化在于双方的大胆“表白”,在于双方高层的重视,学校和企业要公平的、面对面的、认真地坐下来,坦诚地交流,定下最佳方案,立刻付诸行动,持续关注,不断深化,充分融合,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

  在结合期,校企合作的突破口在师资的培养、公共实训场所的建立上。对于企业来说,要有舍得精神,一起培养好了学校的老师,共同建立了实训基地,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为整个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工人才,使中国生产的产品更上一层楼,形成“反哺”。企业要重视学校对学生在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文字表达方面的培养。特别是电子信息类技工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大多进入制造业,对企业的7S管理要领导牵头、专人管理、全员参与,成立专门的7S工作小组。

  4.引领期

  学校和企业的性质不同,学校注重知识传授和研究,企业注重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销售。作为学校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学校打造成学习型企业,在企业管理模式、技术、工艺上进行创新,引领企业、行业的发展。

  四、对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考

  当前,一线城市出现了假性“技工荒”,这些企业需要的技工人才并不是很多,但要求高、待遇好。学校要寻找优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在师资培养、公共实训室的建立,以及部分优秀学生的实习上达成双赢方案。大量制造业转型升级,工厂转移到一些偏远的地方建立了产业园。但面临着严重的“技工荒”、“用工荒”。为帮助企业再次发展,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工人才,校企合作下的“校园、产业园”对接被推到了大幕前。对于“双园对接”,有两个方面可以思考:一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二是培训、鉴定工作市场化。由于很多工厂实行学历不同,最低工资标准不同的做法,可以在产业园的员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找到一些对学历提高有兴趣的人,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或通过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方式达到“招生即招工”的效果。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校企合作需要双方的诚心、通力的合作、无私的奉献,这样才能使企业走得更远,学校发展得更好,国家经济才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槿,林仙福.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务[M].北京:海洋出版

  社,2010.[2]陈锡勇,余晓华.试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思考[D].职业教育研究,2011(5).

  (作者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

篇三: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校企对接

  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马忠香

  一、实施背景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地;对接企业专家,创建双师队伍。

  通过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构建“双元主体

  重德强能

  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模块化学校企业职业标准课程体系,创新课岗对接的教学模式,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课程标准队。

  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岗位工作任务校园文化三、工作过程

  实训环境专业教师企业文化职场环境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实行五个对接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专业教师对接企业专家。

  学校企业职业标准岗位工作任务企业专家“五个”对接促合作

  1.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近年来,中职教学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沿用学科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差距较大,企业还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解决企业用人与学校培养不对口的矛盾,我校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企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和一线导游人员多次研讨,确定了旅游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的岗位。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提出“以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校园文化实训环境专业教师校企合作企业文化职场环境企业专家“五个”对接促合作

  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拓展素质课程(顶岗实习)”模块化课程体系.

  旅游地理旅游心理旅游礼仪5.63.4实习拓展素质模块顶岗实训核心技能模块见习专业基础模块入门入行入职综合能力文学欣赏岗前培训语文1.2服务语言就业指导模拟导游旅游法规导游旅行社餐饮业务业务服务民族民俗旅游英语形体训练客房服务数学公共英语文前厅专项能力化计算机基服务础模体育旅游块摄影德育基本能力健康经理主管导游员讲解员接待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1--2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图

  在教学安排上前两个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专业基础模块对接初级导游员操作标准,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满足其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三、四学期进行工学结合,开设“核心技能课程”课程,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补充课程内容。拓展课程贯穿一到四学期,包括岗前素质培训、考证培训,结合企业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到综合素质,五、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王震纪念馆带团讲解

  2.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

  (1)贯彻国家标准,设计课程学习领域.学校多次组织校企研讨会,并积极深入岗位工作现场开展调研,了解工作流程所依据的国家标准,与企业专家一道设计课程学习单元。参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旅行社经营自量标准》,借鉴企业生产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

  到复杂,将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学习情境.

  (2)突出工作过程导向,实施“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个来自于现场的工作任务组成,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使用导学手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单和工作页引领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最后通过评价表完成对该任务的评价,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专家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评价项目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5S”行为规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工作页、学生学习手册、任务单、考核与评价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3。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使学生接受岗位技能的培养,还应了解企业文化对员工成长的要求。我们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求学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入校如入厂、上课如上岗”的观念,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级,以企业冠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级管理机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经理(班长)负责制",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如考勤制度、早会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等;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早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同时加大监管执行力度,成立学习纪律检查小组,对违纪者照章处理,公正严明。

  4.对接工作环境,建设实训基地

  根据职业岗位群和企业订单培养的需求,依据国家标准,按照工作

  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要求,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模拟导游、模拟旅行社、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等校内实训基地。如借鉴旅行社布局和现场企业管理,校企联合创建真实环境的执教旅行社。旅行社设有基调部、市场部、导游部、财务部等岗位。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岗位,接受企业式的管理、完成实际的导游工作任务。例如:建立3D模拟仿真导游实训室,教学仿真景点软件与真实景观完全相同,同时配备语音讲解,既便于学生掌握讲解带团训练,又符合国家导游服务标准,还可在系统中设置仿真事故与问题,通过问题排除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5.对接企业专家,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跟踪企业先进技术,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或挂职锻炼,每个学期或寒暑假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培训,了解典型工作岗位,亲自感受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文化,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校规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完成规定任务,并按时上交相关资料。同时,我专业与对口企业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制度,每年聘任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为学生传授技能,通过吸收这些技术能手的建议优化实训室布局,为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好准备;通过这种形式,我专业先后聘请张子娟等专家来校讲座2次,我选派专业人教师深入兴凯湖当壁镇旅游度假区等企业实践锻炼达10人次。实现了企业专家进课堂,专业教师入企业,最终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借助企业的有利

  因素,加强专业发展能力,使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成为旅游专业的一大特色,为我市职业教育做出了示范和榜样.

  四、条件保障

  1。政策保障。国家、省、市等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给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等指明了方向,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根本的保障。

  2。领导重视。各级领导重视,尤其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真抓实干,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是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

  3.环境保障。市场需要和教师、学生的认可是此项工作的原动力,所以,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让参加的企业、教师和学生有高度的认识和足够自觉性,是保障条件的不竭资源;

  4.资源保障。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是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五、成效与主要成果

  1。建立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对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递进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强调校内外课程教学相结合、企业实践与项目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与区域产业资源相结合,实施分层分类的具有产业实践背景和具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2.提出并构建了地方中小企业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互动的产学深度合作长效机制。重视产学合作的系统性、连贯性、紧密性和稳定性,分别从产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与区域产业

  对接,形成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互动、互利、共赢的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构建了深度融合区域产业特点、学生发展为本的、面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及机制.将基于区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提炼和整合,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多层次渐进式教育平台,为职业学校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和方法.

  六、体会与思考

  一是转变观念,不断进行创新。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我校校企合作主要采取学校出土地,企业建工厂,学生不出校门就可顶岗实习。

  二是校企合作要注重实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的技能水平、创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是双方实现“双赢”。要走出学校“热”而企业“冷"的困局,必须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校的教学实践外,还必须兼顾企业利益。

  要真正办好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作为职业学校的责任和使命。注重从多方面与区域产业对接,形成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互动、互利、共赢的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篇四: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x发〔x〕95号)和《XXX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x办〔x〕4号),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行,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1.统筹产教融合规划布局。将产教融合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

  布局规划。结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xx市、人才强市战略,同步规划产教融合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统筹中高职发展,打造一批“江淮工匠”培养基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

  1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2.促进初等教育融入区域创新系统。支持XXX、x职业手艺学院整合各类资源、平台、要素,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建立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强人才集聚和产业牵引升级能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3.完善产教融合学科专业系统。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系统,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好办学根蒂根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专业群。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为重点,以新兴产业培养为方向,重点提升旅行、文化、当代服务业、信息产业人才培养能力,做强旅行、文化、当代服务业、信息产业和学前教育专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4.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加强人才需求调研,正视专业布局与人才需求的研讨。完善专业准入与退出制度,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

  模的紧张根据。鼓励职业院校服务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适应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改变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加大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进步高层次人才培养比重。建立人才激励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市内就业创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XXX)

  (二)施展企业产教融合紧张主体作用。

  5.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改进办学准入条件和审批环节。有序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

  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革,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设备、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企业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参与公办职业学校办学。鼓励骨干企业联合职业院校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注重发挥国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校企互派工作人员机制。(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工商联)

  6.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

  学设计,共建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探索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鼓励市内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定向培养合作,企业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定向培养费用给予补助。职业学校新设专业原则上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7.开展生产性实实训。健全学生到企业实实训制度,校企共同制定实实训计划,合理安排实实训内容和岗位。推动职业学校把实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合作形式。依托学校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实训基地,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探索通过购买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等方式,鼓励本地企业更多接收学生实。推进实实训规范化,保障实学生享有获得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

  9.规范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落实企业职工培训制度,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确保教育培训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鼓励企业向职业院校购买培训服务。支持企业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对参加培训提升技能等级的职工赐与奖补。支持企业一线骨干手艺人员技能提升,依托职业院校开展转岗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将不按规定提取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行为记入企业信誉记录,并纳入大众信誉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XXX、市总工会)

  (三)加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10.将劳动实践融入基础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依托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特别是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生产实践体验等活动。开展工匠、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术技能人才兼职授课。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支持职业学

  4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

  校和大众实训基地的实车间、实训工厂向中小学生开放。(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

  11.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深化全日制职业学校办学体系体例改革,推进学分制试点和教学诊断与改良工作,健全职业学校内部教育质量保证系统,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校企双师结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当代新型学徒制。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强化产业需求导向,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系统。(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职业院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技术人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面向企业聘用高层次专业人员、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开辟公办职业学校重点专业“一体化”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允许职业院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和确定兼职报酬。建立完善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职业学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编办)

  13.为XXX输送更多生源。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XXX分类招考政策,正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培养,在健全“五年一贯制”根蒂根基上,通过分类招考、专升本等方式,向

  XXX输送更多的合格生源,扩展复合型、创新型手艺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大力推行定单式培养培训,支持指导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的研讨制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5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14.改革学校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职业院校理事会制度,鼓励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推动学校优化内部治理,扩展一线教学科研机构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办学自主权,积极发展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15.创育培训服务供应。施展职业院校资源优势,面向一线劳动者,遍及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各类培训。统筹企业职工培训、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手艺培训、退役兵士培训、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培训、残疾人培训等各类培训需求,主要依托当地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开展培训活动,支持县级职业学校向培训机构转型。(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四)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16.加强行业协调指导。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市级行业指导委员会及其运行机制,推进本行业产教融合。支持

  行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制定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指导校企一体化育人。依托行业指导委员会加强本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发布工作。

  17.优化市场中介服务。鼓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通过购买服务、合作设立等方式,培养市场导向、对接供需、精准服务、规范运作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

  6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18.打造共享信息平台。运用云计较、大数据等信息手艺,建设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平台,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强化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企业实践库建设,推进校企资源跨部分、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有关部分和行业协会)

  三、保障措施

  (一)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根据全市产业升级导向和创新发展战略,支持若干有较强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先行先试,策划和推进一批产教融合试点项目。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团队申报科技创新类项目,职业院校科研人员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和单位工资总额基数。推动各级财税部门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重要举措。对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院校的建设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加大对产教融合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学生实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确定专门保险。

  (三)加强交流合作。支持职业院校加强与外省市职业教育合作,共享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建高端合作项目。加强市内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全市统筹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吸纳职业学校以外的人员参加,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

  7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四)强化工作和谐。推动建立市发展改革、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科技、XX源、经济和信息化等部分亲昵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分、金融羁系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分积极参与的工作和谐机制,统筹推进工作落实。各区县群众政府要废除地方保护,落实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宣传、动员普通高中分数线以下的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院校,确保基本遍及高中阶段教育。

篇五: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群星COLLEGES借地方产业之力,促校企零距离对接——探寻启东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发展之路文/本刊记者 高由东 朱玥璇 特约通讯员 施 娟“启东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企业实习情况不错,整体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绝不逊色于企业的正式员工。”上海果珈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智勇说。作为学校毕业的优秀创业学子,对母校学弟学妹的专业技能和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赞不绝口。学生为何在实习过程中就能获得企业的高度赞赏?启东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朱雄鹰告诉记者:“根据市场需求,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以‘后订单’培养、对接当地工业园区等多种模式为依托,深化与南通中远船务公司、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合作,输送和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型人才,实现了资源互补、校企共赢。”上岗的员工。根据企业需求,学校在机械类专业中进行在校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学校邀请该公司领导来校向学生介绍该项目的岗位、薪酬以及发展前景,让学生对企业有所了解,自主决定是否选择转到短期订单培养班。经过“双向选择”,约有150名学生进入短期订单培养班,共分两个班级,每班约70多人。短期订单培养班打破原有的订单班机制,成为短期的“后订单神通班”。两个班级所有课程均与之前的课程不一样,其所学课程根据企业需求安排,学生学习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后订单神通班”半天上理论课,半天去企业生产车间实践,学习相关技能操作,企业则派优秀技师跟学校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实践。经过四个月的强化培训,企业与学校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考核。学生通过考核之后才能正式进入企业工作。班级打破、课程打破、形式打破,这种“后订单培养”模式适合短线的项目,一个学期效果最好。经过一个学期强化、打破原有的机制,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同时企业也能承担这种短期强化培训的合作,见效快,企业派出的技师也能在不耽误生产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实训,成功实现“双赢”。“后订单培养”,开启合作新模式“经过与企业的长期对接,我们了解到订单培养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企业归属感,但学生必须在校学习两年后才能到企业。企业急着用人时就觉得两年时间太长,希望能缩短时间。”朱雄鹰说,“本身订单培养的学制已经制定好,不好打破,但是企业又提出这样的需求。为此,学校经过讨论,提出了‘后订单培养’这一概念。”“后订单培养”,即非订单班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企业需求经“双向选择”转到短期订单培养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开设相应的短期订单培养班,培养时间一般为半年左右,根据企业要求决定延长或缩短培养时间。据记者了解,最早的“后订单培养”是与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是启东当地的机电领头企业,在企业上市后订单激增、外招技工困难的情况下,新增了一个项目,急需一批“数控车工”与“数控钳工”。该公司找到学校提出需求,希望学校在四个月内培养出一批可以校企深度合作,造就新兴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尝试将专业融入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与南通中远船务公司的订单培养合作,不仅校企共建了实训车间,同时还诞生了一个新专业——船舶修造专业。2008年,学校与南通中远船务公司进行合作。当时,南通中远船务公司的海洋工程基地设在启东,有一个关于海工平台的项目。启东市政府在与企业沟通之后把项目接过来,急需一批船舶类专业人才。“由于基地在启东,企业OCCUPATION20150917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COLLEGES群星药、精密机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该园区引进了一大批企业,但由于园区离县城有30多公里,毕业生并不乐意去那里工作。朱雄鹰说,学校一部分专业和滨海工业园区的企业十分对口,为了让更多学生在校期间提前进入到企业,学校与园区合作,在园区设立滨海工业园技能培训基地。利用培训基地与滨海工业园的合作关系,学校每学期将安排大约150多名机械类、电工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培训。他们在二年级将会安排进驻园区,安排教学实训,每个学期参与实训的有四到五个班,一个班级大约30-40人左右。“每个班级会安排一名指导老师全程陪同,每天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指导。同时,每一学期会轮换一批学生,旨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朱雄鹰表示,学校每年还为培训基地投入30多万的资金作为经费支持,充分发挥滨海工业园技能培训基地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实训的基地也是职业体验基地,保证学生既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训,了解最真实的车间环境,而指导实训的教师也是来自不同的专业部,均要到企业里体验当“技术工”的感受,同时又能全方面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校还与园区合作开展了企业员工培训。园区所有企业的员工培训都由园区劳动服务所组织,由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具体执行。为提高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水平,园区管委会经过半个月时间,深入企业,广泛收集企业及其职工的培训需求,精心设置课程,制定符合企业岗位实际的培训方案。学校将培训课堂设置在园区各企业,采取理论讲授与岗位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培训时间则选在员工工作之余,一般在双休日或者晚上进行授课。目前,学校有20多名教师在工业园区负责员工培训,以机械类、电子类专业的专业教师居多,他们不仅负责企业员工培训,还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项目。“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在启东市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黄金期,以紧密型合作培养基地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学生成长的新路径,服务启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方共赢。校园名片: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南通电大启东分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中、省四星级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该校致力于构建“基地、专业、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六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秉承“为企业服务,为启东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着力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出色的专业技能”;深度推进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和后订单式”“定向和定点”等多种培养方式,先后培养培训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创新型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和特色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南通市优秀教科研集体、南通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南通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提出的要求必须是本地员工,因此培养人才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我们学校。”朱雄鹰说。南通中远船务公司要求学生是18周岁以上、启东本地(海门、通州的也可以)人,而且要经过两年学习、考核合格后才可以进入国企编制。为此,学校对外招生100人左右,设立两个班级,一个是船舶装配班(针对船上的焊接、管道等工种),另一个则是船舶电气班(针对船上的电路安装、维修、调配等工种)。由于中职类学生毕业还不到18周岁,所以只能面向高中毕业生或职校毕业未就业的学生招生。在招生过程中,有16个大专生和1个本科生前来报名,其所学专业却和船舶类专业或者机械专业并不相干,对他们来说能解决国企的编制是最为吸引人的。学校招生就业处主任施娟说:“这两个班级免学费,课程设置与实训计划均是和南通中远船务公司共同商议决定的,理论知识由学校专业课老师授课,实训课程则由南通中远船务公司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2010年,两个班级的100多名学生毕业进入企业生产岗位,但学校与南通中远船务公司的合作并未就此结束。学校借此机会创办了新专业——船舶修造专业,并且在同年向江苏省申报了船舶实训基地。新专业开设后,学校开始招聘专业教师,并送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同时聘请南通中远船务公司的专业人员为实训教师。船舶修造专业共设两个班,每个班级40人左右。为设置课程,学校领导特意到南通技师学院请专业老师帮忙。学校开设新专业之后,与南通中远船务公司的合作更加密切,船舶修造专业的学生定期去南通中远船务公司进行实践学习,企业则投入大量资金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其中,船舶CAD一体化实训室、船舶电气实训室都是校企共同建成的,船舶CAD一体化实训室内的设备均由企业提供。企业内部定期更新设备,而学校实训室的设备也是随着企业的脚步而更换。在学校船舶电气实训室,记者就看到了企业提供的最新的船舶设备。“企业为新专业不仅提供设备,同时,企业还安排多名技师来校指导学生实训操作。”朱雄鹰告诉记者,南通中远船务公司定期派不同岗位的技师来学校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刚开始的操作工作由技师带着学生去做,后期的实践训练则是技师从旁指导,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企业技师定期来校,受益的还有专业教师。由于专业教师不能实时清楚地知道企业的发展,许多更新的技术也不能很快接收到,而借技师来校指导学生的时候,专业教师也会与其进行交流,在专业与技术方面相互切磋,让专业教师及时地了解到企业的最新动态以及技术的更迭。船舶修造专业从无到有,在学校与南通中远船务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招生情况良好,而且培养的学生也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对接产业园区,实训培训一体化启东市最大的滨海工业园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北侧的黄海之滨,园区内主要有六大支柱产业,即船舶配件、生物医18OCCUPATION201509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六: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推动行业发展

  佚

  名

  【期刊名称】《工程机械与维修》

  【年(卷),期】2009(000)011【摘

  要】@@进入21世纪,中国履带式起重机市场需求开始显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高顺德老师和他的研发团队与企业展开了各方面的技术合作,多年的努力有了施展的舞台.

  【总页数】1页(P86)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校企合作,引领行业发展2017中国印刷行业校企合作论坛顺利召开2.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和机制创新3.产教融合议石化行业发展

  校企合作论人力资源开发——2017年中国职业教育与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校企对话实录4.倡导行业合作、推动行业发展北美枫情"多层实木地板行业发展合作研讨会"现场特别报道5.推动律师行业发展

  优化营商公共法律服务环境——以推动天津市东丽区律师行业发展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七: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第一篇: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职业教育优秀论文集收录论文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华忆电子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章谋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五种对接模式的分析,总结出中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对接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建立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校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材知识点和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专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

  二、校企合作的几种运作模式

  (一)校长对接厂长

  校长、厂长是校企合作的决策者,通过沟通、洽谈确定双方的培养目标和运作模式,制定校企合作的纲领文件,破解双方在具体合作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为深入合作,无缝对接创造条件。我校与华忆科技(吉安)建立了校长与厂长联系议事日制度;互换挂职学习制度;干部交流学习制度。

  (二)专业对接产业

  学校设立的专业必须紧跟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产业需要适

  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做支撑。学校的专业与企业的产业必须紧密结合才能相互推进共同提高。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视听方向)与华忆科技(吉安)DVD、PDF相对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昆山宏致机电制模相对接;电子信息专业与昆山扬皓光电投影设备相对接。对接运作方式主要有①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②开展学校教学与企业培养一体化设计。③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④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共同编写新教材。⑤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做学一体”。

  (三)、课堂对接车间

  课堂对接车间通俗的说就是把课堂搬进车间,车间建在课堂。具体方式有:

  1、顶岗实习。早在2003年我校便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上海华忆、深圳华忆、深圳亚忆、东莞多彩、深圳博科、东莞力大等公司)顶岗实习3-6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2、订单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校先后与昆山阳皓、昆山宏致、东莞连展等多家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然后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企业派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培训以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到相应企业就业。

  3、双元定向。即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变学校招生为企业招工,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即“一”元是学生,另“一”元是企业准员工。学校分别和这些企业签订

  “双元定向”培训协议,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培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工人”,享受企业正规员工同种岗位的待遇。我校先后与昆山宏致、吉安华忆科技签订了双元定向协议。

  (四)、教师对接师傅

  教师对接师傅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深度校企合作的保证。我校定期委派专业教师进驻合作企业工程部、研发部领岗实训,同时邀请企业工程技

  术员来校对老师进行技术培训。学校先后委派陈小军老师、肖卫东老师赴昆山宏致;章谋、刘华刚、罗滨、周声刚赴深圳华忆培训。宏致委派胡建国工程师;连展委派尹瑞达、肖诗云工程师,深圳华忆委派郭显明、王大勇、曾利民技术员来校进行教师培训。

  (五)实训基地对接研发中心

  充分运用我校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设备优势加强与合作企业的研发中心合作,由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开发新产品。合作企业大大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升了产业市场竞争力,教师参与研发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加速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学校本学期安排彭贱根、刘盛伦两位教师参与华忆科技(吉安)光伏项目开发。

  三、校企合作的组织与实施

  1、成立专门机构。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设有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各一名。主要负责市场调查、签订协议、制定培训计划等工作。

  2、签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考查,先后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国家井岗山经济技术开以对区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吉安华忆科技、昆山宏致、昆山扬皓、井开区红板、协等公司)。

  3、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材,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

  4、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经常派教师深入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情况。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一些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承担企业产品课程的教学。

  6、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制定出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学校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

  四、几点反思

  1、专业和课程设置随机性大。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企业要求设定专业和课程,只要合作企业的变更或企业产品的变更等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将导致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变更,使得专业和课程稳定性相对较弱,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

  2、教学资源重组频繁。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培训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3、合作层次有待递进。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

  作企业,企业较被动,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合作层次不深,没有将学校或班级办进企业,也没有将企业的某个车间引进学校,更没有校企合资开发项目。

  总之,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迈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蔡泽寰: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字数

  3018)

  第二篇: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总结出中小型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作为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自我鉴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四是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困难。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

  3、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

  随着本地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专业技术,晋升职称;另一个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新招工人素质较低,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需要通过职工培训来提高工人的素质,但苦于自身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它们也需要与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合作,达到职工培训的目的。通过调查,本市每年约有2万名左右的各类人员须要培训,其中企业在职职工提升培训人员约3000人,企业新增员工培训约6000人,下岗再就业培训约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约7000人。这些数据还不包括一些小型的乡镇企业和小型的个体工商企业。

  二、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实习实训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但那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是一些分散的实习课题,与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实际生产产品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加之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原材料有限,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一种娴熟的程度。因此,我校通过几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探索出几种适合我校生存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顶岗实习。学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冠捷电子集团、远大化工、潜龙制药、东汽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将二年级(二年制)和三年级(三年制)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到8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第三篇: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范文)

  第四期

  2007年10月

  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FujianEdu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页码

  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徐宁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应是与精心挑选的企业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学校应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探求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以及校企间产学研合作等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深层次;零距离

  中图分类号:

  文章标识码:

  文章编号:

  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除了加大对校内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建设的投入,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训练外,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多种功能,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笔者下面就围绕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开展校企

  合作的情况,谈谈对校企合作的思考。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自2004年成立以来先后与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福州模具厂、福日模具有限公司、福州太洋五金有限公司、福州新光塑胶有限公司、福州兴伟达塑胶有限公司、福州聚丰五金有限公司,福建东方电器公司八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与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合作密切,是省模协常务理事单位,成立了省模协模具开发部和模具数控培训基地,同时还与福州、厦门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另外从省模具工业协会的企业中挑选三家有影响的企业为合作企业,这些合作企业的生产性质基本上覆盖了我系的三个专业。我们还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和特点,明确了合作的项目和内容。

  表1校企合作情况表

  单位名称

  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

  合作项目

  钣金、冷冲、数控、电火花加工等实习,学生社会实践、参观实习、毕业实习等

  数控、机电、大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习,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实习,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

  模具设计与制造、塑件生产、数控实习,学生社会实践、参观实习、毕业实习及生产科研合作

  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三坐标测量实习,学生社会实践、参观实习、毕业实习、产学研合作等

  冷冲模设计与制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

  冷冲模设计与制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

  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安装等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

  2福州模具厂

  福日模具有限公司

  福州新光塑胶有限公司

  福州兴伟达塑胶有限公司

  福州聚丰五金6电器有限责任

  公司

  7福州太洋五金有限公司

  福建东方电器有限公司

  51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情况

  1.1精心挑选合作企业,明确合作项目和内容

  机电工程系目前开设的专业主要是模具、数控和机电三个专业,其中模具专业在全省最早开办,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很多校友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模具企业的老板,于是在这些校友企业中挑选了四家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开展校企业合

  收稿日期:2007-05-18作者简介:徐宁(1959-),男,湖南人,高讲,研究方向:机械设计。

  1.2聘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委员,指导专业建设

  为加强专业建设,机电工程系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除了聘请部分大学教授外,还聘请了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理事长、宏达模具厂厂长,福州模具厂厂长、福州市模具协会理事长,福日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行偶数页码

  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

  业、企业的领导、专家担任委员。

  专家们对机电工程系模具、数控、机电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要加强机械制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机绘图能力,特别是各种三维设计软件的应用;要加强制造工艺特别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教学,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教学要联系生产实际;要教育学生明确就业定位,要能吃苦,从基层做起,不要随意跳槽等等。

  针对专家的建议机电工程系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制图教学课时,开展制图教学改革,实行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要参加计算机绘图考证,将CAXA、MasterCAM三维软件纳入教学计划,购买多种正版三维软件,并组织Pro/E和Cimatron培训等。

  1.3“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

  一方面,系领导走访校企合作企业,既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听取企业对学院专业建设的意见,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与企业老板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情意。另一方面经常请企业领导来学院指导工作,参加学校的各种重大活动,如2005年学院举行“国家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和“省模协模具、数控培训基地”挂牌仪式,2006年学院百年校庆,合作企业的领导都亲自到学院表示祝贺,并给予资助。

  2007年上半年,机电工程系在校内召开了校企合作座谈会,八家合作企业全部到会,福州市科技局、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服务中心的领导和系全体专业教师参加了会议,座谈会就企业用人要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需要学校加强哪些方面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加哪些知识、能力模块;如何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如何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如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如何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如何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开展教师互兼互聘,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上课、开讲座或指导实践;学校如何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专题开展了研讨,企业领导和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4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与这些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承担机电工程系各专业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学生毕业实习、学生参观实习、“双师型”师资培养等任务。

  近几年机电工程系每年都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各种实习,如2004年安排了50名学生到两家企业煅练,2005年安排了100名学生到十家企业参加实践,2006年又联系了近二十家企业,组织了150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06年我系首届毕业生203人中有30%的学生安排在合作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的同时,为学生选定毕业设计课题,派技术人员指导,并参加了学生的毕业答辩,圆满完成了学生的毕业工作。

  为了提高我系教师的双师素质,每年我们都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开展专业调研,企业还

  为我们无偿提供各种实物教具,为我们的教学联系生产实际提供了帮助。

  1.5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

  开展产学研活动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我们先后与合作企业开展了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如与新光塑胶公司合作申报了省经委技术创新项目,数字化设计制造与PDM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还开展了数控油压机技术成果转化(618成果转化项目)。与聚丰五金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接插式组合触片类精密模具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兴伟达塑胶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激光读取装置中的OPU零件的精密成型课题研究获得了省科技厅的立项。与宏达模具厂合作申报的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面向模具企业的PDM应用研究等科研课题已验收通过。

  2006年5月与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和福州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合作在校内为学生开办了模具行业创业培训班(首次在高校开办),聘请了企业和行业的专家来学院讲学,有100多学生报名参加,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6为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机电工程系积极为企业开展各种技术服务活动,如为东方电器公司培养一批操作技术员工;为新光塑胶有限公司和兴伟达塑料胶有限公司新员工,开展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培训。新光塑胶公司有生产上一批急件需数控加工,由于企业的设备紧张,我们便无偿为企业提供数控设备,并协助加工,保证了产品按期交货。福州聚丰五金有限公司引进了逐层切割扫描反求设备,但由于企业技术力量较薄弱,设备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无法正常使用,机电工程系在进行校企合作调研时了解到此情况后,主动与福州大学省制造业数字化第四期

  徐宁: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奇数页码

  设计工程研究中心的博士、教授联系,并一起到企业了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受到企业的欢迎。

  2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要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实训,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大力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要按照企业需求开展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为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机电工程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校企合作:

  2.1订单定向式培养,开办“骏鹏班”

  与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合作,从2007年9月份开始,开办“骏鹏精密钣金班”,每年招收100名学生(模具专业),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这个班级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教材都于企业合作制定后实行。班级还引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管理模式,聘请企业专业人员担任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和管理。

  2.2实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模式

  如“骏鹏班”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形式,三年的学习时间内,50人在企业实习,50人在校内学习,轮流交换,一年级在企业进行普通岗位轮换实习,二年级在企业进行相关技术岗位实习,三年级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企业的需要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劳务费。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企业需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并完成基础实习和技能鉴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相应的岗位参加工作,实现学生就业上岗的“零距离”。

  2.3加强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

  机电工程系成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积极组织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申报,项目研究、产品开发等活动,并开发一些既能作为学生生产实习,又能为企业生产产品的项目。计划与福州市科技局合作成立现代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合作投资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慢走丝线切割机床等先进制造设备,为企业提供逆向工程、快速成型、现代加工等技术的合作平台。

  2.4扩大校企合作的地区、行业、企业和专业

  目前的八家校企合作企业,主要集中在福州地区,大都为中小型企业,今后需将校企合作的区域扩大到厦门、泉州及深圳、东莞等制造业较发达的地区,与这些地区的一些大中型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争取使校企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达到20家以上。加强与福建省制冷协会联系,争取成为理事单位,并积极与制冷行业的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2.5继续为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积极为企业开展各种技术服务活动,如利用国家三维CAD培训基地,为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各类三维设计软件培训,利用省模具协会模具、数控培训基地和浙江大学数控培训基地,为企业开展模具、数控、逆向工程等培训,为企业新招员工开展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培训等。

  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各高职院校都应该立足于自身实际条件,不断寻求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第四篇: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大任

  刘玉东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4)

  【摘要】在系统总结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对近年来学院与企业构建的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解析。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09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型人才,社会普遍反映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较长。对于这些问题,高职院校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都在对固有的院校培养模

  式进行改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多半是单向的,没有一个公平的利益共同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这将无益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深化。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且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举办股份制合作企业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公共汽车公司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于2006年在辽阳市共同投资兴建一合资企业—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

  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为独立法人,该公司的组成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制度,校方以汽车维修设备入股占51%,公汽公司以厂房及附属建筑物入股占49%。合资双方对该公司的责任以各自出资的份额为限。合资双方按各自出资额在总投入资本中所占比例分享该公司的利润和承担风险。合资公司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以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竞争,逐步拓宽维修市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需要。该公司属于一类汽车维修企业,是政府定点维修单位,被市交通局命名为AAA企业及全市汽车修理工持证上岗培训基地。主要业务包括:开展轿车维修业务;满足校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需要并安排部分学生就业;开展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岗前及岗后培训业务等。

  2006年以来,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公司长期定点维修的客户达138户,经营利润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为中石油辽化运输公司培训汽车维修工2期40人;社会汽车维修工岗前岗后培训4期120人;接收学院汽车专业学生实训5期200人;在公司就业的学院汽车专业毕业生有23人。通过校企几年来的精诚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的技术和市场的优势,盘活了企业资产;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汽车专业作为省级品牌专业和全省最优质汽车驾校的人力资源、先进设备及办学优势,培养了大批的汽车维修人才,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达到了人才培养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举办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

  2009年10月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高尔夫学院。高尔夫学院依托辽阳职院和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的各自办学、实训及就业等优势资源,针对中国高尔夫产业中各类人才奇缺的形势,计划开设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高尔夫商务管理等专业。高尔夫各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高尔夫运动服务、管理和高尔夫产业相关领域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高尔夫俱乐部各类岗位管理、组织各类高尔夫赛事活动以及从事高尔夫企业的设施管理、经营与运作等方面管理的各层次人才。辽阳职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采取股份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双方各占50%的股份。双方共同投资建设标准的室内外训练场地和国际标准的18洞高尔夫教学场地及27洞的山地高尔夫运动场地。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及国内外其他连锁高尔夫俱乐部将为学生提供训练场地和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2009年10月,学院已在2010年毕业生中考选了30名学生,学习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的相关课程,2010年5月开始已到球场实训,8月份已全部按排球场就业。2010年秋季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新生报到35人。2011年计划招生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高尔夫商务管理等3个专业。目前,高尔夫学院运行顺畅,未来招生就业前景乐观。

  三、举办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2010年3月24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取产品生产、学生实训及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合作形式,其中,生产原料、流动资金、产品销售及市场开发由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负责;厂房、机器设备、工卡量具及动力由学院负责,双方各自投入的资金和固定资产产权不变;第二阶段:2011年3月开始,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实施企业化运作。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是一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以辽宁流体节能工程设计研究所(企业下属研究所)节能技术为依托的民营企业。该厂2009年研制成功的ZY-1.5型、ZY-2.2型叶轮式增氧机产品,已经进入辽宁省农机推广目录,从2010年开始享受农机销售补贴,已经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另外,双方合作共同研发成功新式切肉机和鱼塘扫雪机样机已验收合格,正准备批量生产和对外销售。校企通过积极协商和严格论证,联合组建具有深层次校企合作特色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将直接带动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实习,实现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改变了过去将大料加工小、小料加工废的“空对空”实习实训模式,进而避免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并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厌倦实习和缺乏责任感的状况。学院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既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提高了教师及学院的知名度,又将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举办设计工作室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工作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按照整体设计、分阶段推进的原则,于2010年8月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5个“产学一体化”工作室,包括摄影与制作、装饰绘图、动漫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展示、商业沙盘制作工作室等。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实施工作室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建立个性化工作室,它给与了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目前,该系已有80%以上大

  二、大三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打破了平均主义,建立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第三,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又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建立,全面检验了专业教学效果,提升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

  五、举办各专业冠名班

  冠名班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我们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既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非常受企业欢迎。近年来,我院主动与一些紧密型合作企业协商,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企业冠名班办学。2009年以来,我院汽车维修专业与辽鞍集团合作,举办了“辽鞍集团汽修”班;我院精细化工专业与鞍山惠丰化工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鞍山惠丰化工”班;我院与沈阳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沈阳苏宁电器”班等。目前,学院正在与无锡夏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同方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丹东新龙泰服装有限公司、辽阳红黄蓝亲子中心等洽谈冠名班合作事宜。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使校企双方各自尝到了甜头,既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上述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各具特色,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是对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有益的举措,更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提供了经验。

  第五篇: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与实践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谭伟平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摘要:新建地方高校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该类高校服务地方、校企合作育人、产学研协同发展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总结怀化学院计算机系的一些实践体会,进一步对构建多元主体联动模式下的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广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以服务求发展,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已经和其他老牌院校一样,被实践证明是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怀化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及企业各种形式的合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热闹背后,高兴之余,也发现“校地”、“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以下问题:①法律法规缺失,导致政策保障机制缺位;②相互认同但缺乏信赖,导致合作运行机制不畅;③高校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滞后,导致地方与企业方的合作动力不足;④结合点游离或错位,导致合作缺乏深度对接,等等。于是,如何构建高校、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多元主体间基于互惠共赢共识的长效机制就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我校的一些实践体会和思考请教于各位方家。

  1我校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体会

  为有效地解决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如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能满足新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队伍工程背景欠缺,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脱离工程实际;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和职业的要求等,我校计算机系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采取了以下几种模式:

  (1)校外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解决学校实验资源、实训场所不足,学生及时掌握新技术发展变化、解决就业困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要。计算机系从2004年开始与中软国际建立校外实

  1作者简介:谭伟平,男(1957~),教授、博士,怀化学院校长。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管理。

  习实训基地,目前已与2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基地合作。

  (2)校内共建联合实验室

  共建联合实验室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训环节,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企业的软件工厂概念引入学校,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项目研发基地、建立大学生程序设计培训中心。几年的实践表明,企业项目的引入,企业文化的融入,特别是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

  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校企共建专业

  ①3+1模式

  从2008年开始,计算机系按照“注重应用、学用结合、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思想,根据专业培养特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提出与IT企业联合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环节,第4年在企业完成校外实习实训学分置换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实训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顶岗实习”。

  “3+1”

  模式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系“能力向导、个性培养、校企联动、创新机制”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学校实施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恰好为计算机系“3+1”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②2+2模式

  从2011年开始,计算机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率先提出与IT企业联合实施“2+2”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前2年在校内完成公共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第3年在企业完成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学习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方式采用研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形式,以实际项目工程分析、新技术介绍等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企业期间的学习,要求学生取得专业和职业认证,为就业和职业规划打下基础。第4年直接在企业完成校外实习实训学分置换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企业为学生按不同方向量身订制学分置换实训方案,组织有实际研发项目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实训结束后企业为学生颁发“实训合格证书”,学生获得相应实践学分;实训结束后,企业根据学生意愿安排学生进入公司直接入职就业,成为企业的“准员工”。这种“实训+就业”的模式将极大增强学生软件开发的实战能力,同时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对企业来说这种模式缩短了“准员工”的培训周期,同时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无疑是“双赢”的举措。目前2+2模式正在实施中,体现了人才培养一体化解决方案,学校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岗位标准逐步对接。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4)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共建课程体系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的要求。在专业课程开发设置方面,计算机系从2010年开始,部分专业课程都是围绕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如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实践课时占50%以上,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训采取校企共同实施的方法,企业技术人员把实际的企业项目作为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训的案例,力求学以致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已明确单列“校企合作教育课程”模块,共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为一体。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对促进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如①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实训全过程,实现了资源共享;②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课程教材改革的方向明确,与企业对接的专业教学内容日益充实;③通过合作交流,加快了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④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岗位标准无缝对接;⑤通过订单式培养,就业岗位明确,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实践中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如①如何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协调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②学校自身如何在政策上保障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体现开放办学的激励机制?③企业怎样提高合作育人的思想,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④系部如何主动开展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实现共建专业内涵发展?等等,这些问题是系部基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提出来的,都指向了“长效机制”这个核心问题,为此,我们进一步对构建“校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作了如下思考,并开始尝试在实践中推行。

  2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

  毋庸置疑,只有激发政府、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形成校地、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合作双方才会更有活力、持久力和生命力,即应构建“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指导、社会推进”的多元主体联动模式下的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建立“政策引导”的制度保障机制。校地、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与公共部门、行业组织以及企业的合作、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国家如果能从立法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作为保障条件,将对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起到关键性作用。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校地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结合运用激励、惩罚以及保障制度,制定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行为的法律法规,真正将双方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之内,使双方进行合作过程更加顺畅;同时为了提高公共部门、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制定专项补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政策导向,让合作双方在合作中获得直接经济效益,从而吸引更多的公共部门、企业与行业组织积极主动与高等院校进行多方式、多主题式的合作。

  (2)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要保证校地、校企合作能够稳定持久开展下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激发合作主体间的内在原动力,促进其双方自主参与合作之中,由此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校企合作为例,互惠共赢表现为:一是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过程及“订单”培养等模式,获得符合自身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二是企业利用高等院校的智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现成优势或中转优势,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三是企业可深入挖掘学校潜在的服务能力,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服务于企业员工岗位培训或继续深造;四是校企合作还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形成、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和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方面提供帮助;五是可通过校企合作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性优惠,让企业在与学校开展的生产性合作中获得经济效益。与之同时,高等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亦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获得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还可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担任学校的实践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找到研究项目,甚至得到企业的经费资助和技术支持。

  (3)建立“实体性质”的项目运行机制。要想实现校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就必须以具体项目为抓手,把各类合作做细、做实、做成亮点。比如可以进行专项项目方面的合作,如师资队伍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服务企业项目、服务毕业生就业项目等。办成一个合作项目不是很难的,然而,要使种合作具有生命力,拥有可持续性,形成长效机制,则必须将责任和利益聚积在一起,融化成一体,成为一种“责任和利益的共同体”,进而建立人才的校地、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以及学生进入公共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实习制度等。

  (4)建立“规范有序”的诚信约束机制。有合作就要有约束,有约束才会有规范,才有校地、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校地、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法律约束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法律协议的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2]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特别是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自然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任何把自己置身于企业之外或者把自己当成实习学生而游离于企业的行为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例如,有些学校的学生到业,工作马虎、行为随便,不遵守职业道德,结果既损害学校形象,也损害自身形象,导致企业合作意愿丧失[3]。

  (5)建立“专款专用”的专项投入机制。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专项资金的经费投入机制基础之上,否则合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校地、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包括政府、企业(或行业组织)、高等院校等主体的共同投入。首先是在政府财政拨款中要设立校地、校企合作的专项经费,其次是设法鼓励企业对校企合作的专项投入,最后是高等学校设立校地、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学校的校企合作专项资金要占到当年经费总支出的一定比例,并作为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

  (6)建立“价值认同”的文化融合机制。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其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其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将二者融合起来更有利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说到底,校企文化的贯通、融合本质上就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形成共同发展愿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有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相应的核心价值观,如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企业形象等,高等院校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就必须多宣传吸收企业的竞争文化、质量文化、诚实守信文化、安全意识文化、企业形象文化等,用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使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的要求,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7)建立“绩效评价”的反馈监督机制。国家、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监督,提高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以加强学校和企业、企业和学校的双向合作驱动力。高校与企业自身也要通过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第三方的过程监督与绩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理性分析与解决双方合作存在的问题。

  总之,高等院校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事关多方利益的统筹与协调,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长期过程。就高校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坚持不懈地夯实自身的学科实力,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服务指向,灵活机动地推进合作的制度化、[2]规范化、程序化,校地、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走上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之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学”新三大职能”说的缘起与意蕴[J],厦门大学学报,2010(4):5-12.[2]王向岭.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长效机制的模型建构与战略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4):104-108.[3]吴慧萍.紧密型深层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1(8):47-50.[4]张志强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4-35.

篇八: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2020年2月第6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Feb.2020No.6“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与产业发展和对接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灌南县为例王云龙,袁志钟,程晓农(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摘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举措,对促进人才培养、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目的是整合政府、院校、企业各方资源,加强对接与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论文结合江苏省灌南县实际,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专业与产业发展和对接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对接;专业建设发展;产业发展;探索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6-0169-02论文以江苏省灌南县域为例,主要从产业发展的发展,实现以产业需求和应用建设专业的目的。通过角度,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与产业发展和对强势和特色专业的支持,将部分产业发展为特色和优接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包括专业和产业建设、校势产业,并最终打造成地区品牌产业。对于江苏省灌企合作形式、专业和产业对接的方式等。南县而言,设施栽培、稻田混养已经依托各高校和研一、凝练优势产业,打造特色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究所的相关专业成为特色产业,而工厂化食用菌等则要实现“产教融合”,其基础是首先要建立高校已经逐步向区品牌产业方向发展。研究所)设置的专业和社会产业之间的联系。使得专二、构建多维平台,建立多项机制,校企深入合作业设置来源于产业,是产业所需,专业为产业服务,并在提高专业和产业切合度的基础上,校企合作成适应产业发展而调整,而产业发展和布局依托于专业为进一步的可能。而将校企合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应建设。就某一个地区而言,除了注重普通产业的谋篇进一步搭建多维平台,并建立多项机制,确保校企合布局,更要注重自身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凝练,在合作作的常态化、深入化。高校中打造相应特色专业。做到依靠优势产业,建设1.构建产业调研平台,联动合作机制。政府主导、特色专业,做强特色专业,反哺特色产业。相关部门协调,组建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参与的一1.依靠优势产业,建设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体化、联动产业调研平台,建立人才和技术需求调研针对区域专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的情况,政府应协长效机制。每年定期开展县域产业人才和技术需求调调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多部门协同中长期规划,专研,形成产业人才和技术需求数据库。只有深入调研,业教育与产业区域融合范围可以定位在市域、省域甚联动合作,才能保证高校和企业在人才与技术方面的至省外范围内,依托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建设高校专需求和供给信息互通。打破目前主要依靠阶段性信息业,即以产业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建立建设高校专业。需求“集中征集—集中公布”的模式。长远来看,这也尤其依靠优势和特色产业,建设高校优势专业,并努是保证高校(研究所)专业适应产业变化并动态调整力打造成品牌专业。对于江苏省灌南县而言,其优势的有效措施。和特色产业明显,如设施栽培、稻田混养、工厂化食用2.组建多级教研平台,打造产教反哺机制。依托高菌生产及加工等,可以据此建设属于灌南的高校优势等院校专业人才团队和技术优势,在原有的教学研究和特色专业,努力申报国家标准目录外的自建专业,平台的基础2020年2月教育教学论坛Feb.2020第6期EDUCATIONTEACHINGFORUMNo.6组建应用技术服务中心,成立诸如种植技术、养殖技产业,借助校企对接,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县术、木材加工等专业技术服务部或技术服务点,开通域内的普通产业如机械制造、绿色建材等,企业发展技术服务专项热线。让中小企业感觉到技术需求有路参差不齐,各种技术需求较大,中等层次需求相对较可求、发展之路有光可循。在此方面,江苏省灌南县做多,可以在全面摸底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目标瞄准了积极的探索。该县专门设立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省内外具有相关专业的综合性高校和研究所,借助其早在2008年就由县编办批准设立,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各种专业的成熟成果,实现有效对接。帮助企业扩大中各种平台的搭建和各项机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现有产品门类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适应国际国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内市场需求。化。4.化工产业,综合对接,实现科技助企。针对此类三、凝聚产业层次,精准实施专业和产业对接,实产业,借助校企对接,使企业实现复兴。灌南县化工园现企业复兴区是2006年5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省政府批复的省我们结合灌南县产业现状,就校企合作中的对接级化工园区,是苏北地区唯一的省级化工园区,也是方式就行探讨。灌南县是全国首批开放城市———连云江苏省农药生产定点园区、省专用化学品特色产业基港市的南大门,目前正借助连云港市的发展势头,抓地。针对化工园区内的企业,应该借助原有的优势,即住机遇、迎难而上,积极发展各类产业,目前全县依托建有较多的教研平台,如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省、市级各大园区积极发展食用菌、稻田混养、酿酒食品、板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均与省内外高校或研究所联合加工、钢铁冶金、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其组建),应该采取多层面、多层次,高、精、准综合对接,产业层次大致划分为优势产业、重点产业、普通产业借助产教融合,实现企业复兴。和化工产业,需要根据产业层次分类精准对接。四、结语1.优势产业,高端对接,实现科技强企。针对此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要以专业为支撑,以企产业,借助校企对接,使企业争取并保持行业龙头或业和产业为主体,立足当地区域现状,针对“优势产业制高点地位,使高校相关专业争取并保持业内一流地办特色专业”,利用“特色专业支持优势产业”。要构建位。设施栽培、稻田混养、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及加工是多维平台,建立多项机制,实现校企深入合作,使专业灌南的特色产业也是优势产业,目前建有全国工厂化教育成为区域产业的“近水楼台”,区域产业则依靠专食用菌集聚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示范基地。对于此类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向阳花木”,使得专业和产特色和优势产业,由于在全国、整个行业内,企业处于业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根据产业领先或龙头地位,本身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因此,产层次和现状,分类精准实施校企对接,助力高校人才教融合、校企合作应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培养,助推

篇九: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专业对接产业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发〔2010〕12号)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85年,是中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三国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3月整体迁入中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近年来,伴随着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和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区域优势,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新模式,紧紧围绕天津经济发展和滨海新区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以国际合作为依托、校企合作为支撑,瞄准引领技术发展的高端产业,重构专业组群,发展形成了9个专业组群40余个专业,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强化了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的专业优势;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了大力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度的职业培训,年均培训规模达到1万人次,为天津工业优势支柱产业和滨海新区重大项目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成为天津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

  一、坚持就业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一)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加快建设适应重大项目和优势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核心专业组群,强化先进制造业专业领先优势

  专业优势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设置是否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是学校发展水平的标志。为了适应天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立足已有的制造业专业优势,主动适应工业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完善专业组群。改造了传统专业,新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高的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会展等专业,做优做强了制造业与制造类服务业的专业优势。2010年,新申办专业4个(航天器制造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物流管理),“十一五”期间专业数增长幅度达到83%。2011年新申办专业2个;2012年新申办专业2个。

  一是组织开展天津市工业重大项目人才需求分析专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项调研,全面对接产业需求,为专业建设与调整提供依据。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2007年以来,天津紧紧抓住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组织实施了总投资2.27万亿的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1440项,用大项目好项目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做大总量规模。学院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及时组织开展了天津工业重大项目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于2010年8月份形成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天津市120项工业重大项目与中德学院专业对接及人才需求情况分析报告》,定量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工业重大项目高技能人才需求总规模、新增规模及其产业分布并作出了预测,为学院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调整与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办学方向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指明了方向,主要意见已经成为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的主要思路和内容。2011年,工业重大项目人才需求分析成功申报了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同时又启动了服务业重大项目专项调研。开展对天津工业和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调研,对于进一步明确学院改革发展用力方向,做到专业围着产业转,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培育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强化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专业优势,提高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针对性,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和区域经济发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原有机电类专业优势,加快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组群建设。随着空客A320、中航直升机产业化基地、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已经形成了“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的发展格局,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形成。学院抓住机遇,立足原有机电类专业优势,依托重大校企合作项目,加快了航空航天专业组群建设。

  随着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的快速增长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天津正在成为世界风能企业聚集地,世界风电主要企业维斯塔斯、歌美飒、苏司兰相继落户天津,汉森传动、广东明阳、东汽叶片、西门子电气传动等一大批风电企业也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建立了风电整机厂及研发中心。根据这一需求,学院以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基础,2009年开设了“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天津还具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光伏产业链,2010年我院又成功申报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为新能源新材料专业组群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配套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物联网产业、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的发展,2010年学院成功申报了“物联网应用技术”,加上原有的信息类及通信类专业,信息与通信技术类专业组群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三是“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继续把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满足重大项目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改革发展方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扬长避短、稳步推进,实现传统优势专业做强、新专业做优。到2015年,构建完成以制造业类专业组群为核心、以制造类服务业专业组群为支撑的总体专业布局;形成以航空航天技术与服务、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汽车技术与服务5个制造业类专业组群为核心,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语言、经贸管理、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4个制造类服务业专业组群为支撑的专业集群;总体建设9―10个专业组群、45―50个左右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二)实施“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最需要、最适用的人才

  重大项目技术含量高、技术装备先进,对人才要求较高。订单培养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师资、技术、办学条件合作共享、工学交替进行教学,学生毕业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企业避免了人才选择的盲目性,学生就业有了保障,是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非常适合重大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项目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以来,大火箭、空客和天航等都采取了订单班的方式和学院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实践证明,订单式培养,企业提前介入,学生精心挑选,课程精心设计,实训精心安排,学生感到收获大、进步快。以“火箭订单班”为例,“火箭订单班”是为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大项目专门订制的,学员来自学院相关专业的三年级学生,订单培养周期为一年。从2010年9月开始,我们与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公司联合设立“中德―大火箭订单班”,为企业量身打造政治过硬、技能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两年来共培养出两期60多名学员,获得企业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创新合作机制,校企共建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实现用最先进设备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抓住国家示范校建设和搬迁海河教育园区的重大机遇,我们在新校区规划建设了3万平米的工业中心,凭借学院自身吸引力依托校企合作,与德国德马吉、博世、西门子、日本三菱、美国IBM、NI等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投资6800万元建设了数控技术中心(最先进DMG数控加工中心16台套)、液压与气动、电机自动化机械手技术实训中心与体验中心等一批校内实训中心,在新校区全面投入使用。这些实训中心和体验中心都是校企共建、共管、共享,一方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面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直接服务于技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作为企业产品展示中心、培训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实现了产学研结合,走出了以往实训基地建设只是花钱买设备的阶段,即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还可保持技术先进性,真正实现了用最先进设备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四)策划实施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为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2010年以来,我们成功实施了与大火箭、空客、天津航空、中广核风电、博世力士乐、麦格纳合作的6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项目,对学院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带来了巨大效益。

  二、坚持服务宗旨,紧盯重大项目需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我们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学院在技能与管理培训领域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紧紧围绕我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大项目建设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储备、员工再提升培训服务,得到了企业广泛认可。“十一五”期间,学院面向空客A320、苏斯兰风能发电有限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公司、SIEMENS电气传动有限公司、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夏利、天津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公司等近百余家重点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培训两万余人次。

  新一代运载火箭项目落户滨海新区后,我们主动服务项目建设。2010年,我们成功实现了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全面战略合作,并一举实现了与火箭研究院下属天津火箭公司、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十八所等6家大型航天制造骨干企业和研究单位的合作,中德学院成为首个与“中国航天”全面合作的院校;拥有60名学员的两期火箭订单班成功举办,中国航天首批订制高技能人才已经从天津中德出炉;成功申办了“航天器制造技术(运载火箭方向)”新专业,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拥有该专业的高职院校,泰达―大火箭奖学金设立、首都航天机械公司成为“火箭订单班”校外实训基地……一系列不断深化的合作成果,特别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与火箭研究院的合作,层次高、深度大、领域宽、模式新,体现了高水平,为学院发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合作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中德学院品牌影响力和发展实力的提升,必将对我院长远发展产生历史性重要影响。

  与空客公司的再度成功合作是我院围绕重大项目开展职业培训的典范。2006年,空客A320项目落户我市伊始,我院成功竞标空客A320天津总装线的技能人才测评中心和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为空客公司考核测评人员1344人次,培训一线员工255人,占总装线上首批招募的400多名员工的半数以上。去年,我院与空客公司再度成功合作,以订单培养方式、按照国际标准为其2012年新入职员工实施为期6个月的电工技术培训,主要涉及电工基础(M2)、航空电工基础(M3)和英语(M5)三个模块的培训。抽调教师联合进行教材开发,编制了一套符合空客公司要求和行业规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英文专业培训教材;发挥学院国际合作的优势,专门聘请空客德国汉堡总部培训中心专家为我院特聘教授,对空客项目和航空专业建设予以支持;组建了11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全英文教学、考试、评估,培养锻炼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以项目管理为特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高效快捷地调动资源和组织协调,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培训项目自2010年12月28日开班以来,进展顺利,我院空客项目团队出色的工作得到了空客公司上下高度认可和赞赏,赢得了空客公司的信任。鉴于行业特性及其对质量和标准的严格要求,鉴于空客公司的影响力和实力,能够成为空客的技术培训供应商,无疑对学院航空专业建设及长远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20多年艰苦奋斗,铸造了闪亮的中德品牌,锻造了一大批金牌蓝领,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随着整体迁入中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中德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十二五”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期间,学院将紧紧围绕滨海新区装备制造业和装备制造类服务业的重大项目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工作的规模和力度,进一步加快对职业教育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实现产业和专业的深度对接,提升中德学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服务能力,努力在服务经济更好发展中创造新优势,在满足社会更大需求中提升新水平,在深化改革调整中增强新实力,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跨越,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对接 产业发展 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