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8篇

时间:2023-05-01 17:3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浅析

  作者:袁继道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第03期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应突出高职特色,切合高职学生思想的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将教学目标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应根据政治思想、公民意识、人生价值、职业精神目标等要素,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系统,以解决人们在思政课教学目标方面的困惑。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11-0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目的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具体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认真落实“05方案”规定的三门必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同时,要围绕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将三门必修课的教学目标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以政治思想、公民意识、人生价值、职业精神等为系统要素,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系统,注重目标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政治思想目标

  政治思想目标是思政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思政课意识形态性质的具体体现,是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措施。政治思想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使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思政课教学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重点,教育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深入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历史进程和规律性,科学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方针政策。同时,突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教育学生坚持“三个代表”的根本立场,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掌握对立统一(矛盾)的分析方法,提高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社会、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政治觉悟。

篇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试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顺利开展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市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融合,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这对于高职院校向外输送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文章就对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展开探討。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度不断地提高,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工具,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使得思政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并且将各类课程知识与思政知识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形成真正的“大思政”格局,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也更加有利于高校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

  1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学是学生从象牙塔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学生从初高中的应试教育向对个人自律意识要求更高的课程与素质教育进阶。因此,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落在书本的知识点上,更应对其精神、思想、道德等方面加以引导。思政教育致力于以教师自身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理念、道德看法根本指引,对学生进行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组织完备的教育活动,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敦促学生们形成自身过硬的政治素质,将家国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传递给每一位同学。这样才能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在推动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能量。

  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通过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1]。一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同向而行,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同样将怎样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什么样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问题,致力于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立德树

  人这一教学目的,将思想政治等有关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方面,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学生实现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等,从而促进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显性与隐性的关系。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显性教育;在思政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能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讲解,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课程思政则更多地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思政课程进行探讨,在对知识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达到教书育人效果属于隐性教育。思政课程作为显性教育,教师应当给予思想上的重视,并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进行强化,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更好掌握。课程思政为隐性教程,教师要不断地对专业知识进行细化、具体化,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知识的交互融合,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在思想政治中的作用,促使思路课程效果的强化,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

  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3.1突出课堂教育

  高职院校需要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完善教育机制,切实考虑学校自身的情况,抓住学生需要,提升教育效率。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需要将学生党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党员多数是学生本身,和其他学生接触比较多,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特征了解透彻,但是在行为和思想方面往往要比学生更加深刻。所以,实际思政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和党员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完成党建工作,利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顺利开展[2]。

  3.2创优三大要素课堂

  守住“教学课堂”第一课堂,实施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努力破解思政课堂“单打独斗”的局面,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打造“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实施文化思政。积极发挥班级、课堂、寝室、社团等环境育人的文化力量,通过校园宣传、组织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将各类思政元素穿插其中,构建无时不在的思政教育模式,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热情,增强师生家国情怀和制度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职业实训”第三课堂,实施社

  会思政。构建以校内实践教学、校外顶岗实习、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等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思政体系,建立职业岗位与专业课程衔接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管理制度化、形式常态化的社会实践大思政。

  3.3课程改革

  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应当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促使二者和谐发展。首先对思政课程的教材进行统一规定,严格落实教师备课制度,促使教学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思政课程方案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进行熟练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应用。教师是教学课程的主要传播者,对课程进行改革,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利用“课程思政”引领课程价值功能,促使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之间新课程开发,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3]。

  3.4深化专业课思政供给侧改革,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课堂思政绝不是专业课堂上为了融入而融入,而是为了将高职教育原有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借思政教育之东风,将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传承都糅合到专业课堂中。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并不单纯地意味着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思政,毕竟思政的内容也并不全适合于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堂课。思政元素之所以在专业课中能够发挥出其特有的教育和提升视角作用,其必要的前提就是在既定教学情境和教学设计之下,因此专业教师必须要积极思考思政内容和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所有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学者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每一项科学技术发明都彰显了不同时代科学家们的创新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属于专业课程的思政材料,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传授给学生,在保证专业课程的含金量和吸引力的基础上做一个把思想素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的积极实践者。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促使自身正确人生观念与道德观念的形成,在提高思政课堂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向社会企业输送更有价值的高素质人才。

篇三: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试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

  以信仰、担当、创新、创造为核心理念的“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教育的发展思路,要求高职院校立足社会实际,强化思政课教学,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战略规划,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在新时代,思政课更加显得重要,在掌握思想知识的基础上,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现实素养,加强人文素养,在思想观念、学习方法、舆论引导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职教育是社会化、职业化的教育,思政课的教学在新时代应当有新的功能和目标。首先,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党性信仰,增强学生对党的支持和爱戴,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勇担当,以促进政治素养的提高。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现实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让学生把人生的价值定位到工作、生活、社会等方面,发挥学生的活力、创造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思政课的教学更加注重思想和实践结合,融入思想教育和职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学习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劳动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和方式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利用全民参与的互动学习,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开拓思路,激发思维,获取新知识,实现智慧自我塑造。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文化实践两手抓,打造

  -1-

  理论联系实际,把握新时代新问题,深入挖掘学生聆听反映的新经验新观念,引导学生做到信仰坚定,担当不让步,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与时俱进。最后,思政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育人为本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青年合格的公民。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性信仰,增强学生对党的支持和爱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现实意识,激发创新精神;让学生通过实践结合理论,掌握社会实际,提高现实素养;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让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融入到社会发展中。

  -2-

篇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目标及其有效实现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事关当代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人格的不断完善。因此,在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目标时,应根据“知”、“意”、“行”的基本规律,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方面来架构,并试从理论教育、行为训练和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探讨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

  教学目标

  有效性

  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修养、道德修养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体系架构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知”、“意”、“行”的过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是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根据这一基本规律,我们在设计教学目1标时,要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方面切入,构建以大学生学习参与机制为动力,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指向的教学目标体系。

  (一)认知目标:主要是解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的基本知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主要让学生了解国史、认知国情、认清党情,深刻领会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

  (二)情感目标:所谓“情”即道德情感,是指大学生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时,可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东莞虎门销烟池和鸦片战争博物馆”等场馆的相关展览,让学生深切感受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及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激情,使心灵受到巨大震撼。

  (三)行为目标:所谓“行”,即政治行为和思想道德行为,是把认识和信仰付诸实践。

  它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政治认识、道德信念、思想情感和意志品质的指导和支配下对他人对社会所做出的行为反应。2也就是说要把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达到捧出一颗真心,引导学生学做真人的效果。

  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效性的现实路径

  基于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方面设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就应从科学把握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理论体系和功能定位、行为训练和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科学把握新课程理论体系和功能定位是实现教学有效的基础。

  2008年3月,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作了重新调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要立足新的课程体系,科学把握教学功能定位。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功能上是相互独立、不可替代的,同时在内容上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可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提供科学的认识基础和认识方法,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接受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提供历史依据,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选择了依靠3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前进中的困难,选择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选择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形势政策课》是大学生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保证及具体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教育上,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形势政策课》教学重点要放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上,增强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教师在把握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功能后才能做到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把自身的一些重要内容讲清、讲透,而且也避免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大量重复,通过外化教育达到内化效果的教学目标。

  (二)行为训练是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否达到了教书育人的课程目标,最终要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换句话说,也就是要体现在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源于实践,需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以求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该有相应的行为训练,让学生走出校门,用所学理论去观察、思考、解决现实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4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时,组织课堂讨论,并布置以宿舍为单位制定宿舍规则和宿舍全体成员成材规划;在讲授“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培育优良道德品质”时,可以做个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平时在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方面的表现,如乘坐公交车时,是否主动让座?碰到犯罪分子破坏国家财产时,是否敢上前保护?等等。

  (三)自我教育是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的内驱力。

  自我教育既是个体自我修养、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又是个体提高自我、顺利发展的目的和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既重视由外部进行灌输的理论教育,又重视由内省修养的自我教育,从内外两个方面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既要以思想道德的先进性要求为参照,认识自己的差距所在,也要以思想道德要求的广泛性为参照,认识自己所处的水平;既要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予以正视与改正,也要认识自己的长处、优势以便取长补短、以优避劣。

  其次要教育学生敢于自我负责。教育学生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把责任揽过来,培养敢于承担责任,完善自我,积极负责的习惯,从而形成忠党爱国、尊师爱生、敬业乐业、勤奋好学、知荣明耻的良好道德观念。

  再次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人一生中挫折、失误、失败在所难免。这就更需要我们进行自我控制和5自我调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绪论部分就讲到要适应人生新阶段,面对人生新阶段如何调适自己的问题。结合东莞市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来说,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改革开放早,社会转型早,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也比较多。因此,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里面,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不断加强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效性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要根据教育环境、条件、对象的变化,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原则,这样才能实现其教学目标,提高其有效性。

  (一)正面引导原则

  所谓“正面引导”就是对正确的意见和思想观点,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和支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于错误的意见和思想观点,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以理服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的群体,善于思考,乐于探索,接受新思想。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各种思想文化的介绍工作。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同时,应善于进行多种思想文化之间的比较、引导,让学生在拓宽眼界、丰富思想内6容和多方面认识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坚定对正确思想、先进文化的追求。

  (二)系统化、网络化原则

  所谓系统化就是要求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从开学初到期末、从起床到熄灯就寝每个时段,从校内到校外每一个活动空间都要有自己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所谓网络化主要指校内各方面的人员、各种活动的内容、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关爱,都要以有利于对学生的成长,形成一股活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三)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以满腔的热情,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相互理解信任的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的态度,多些交流与融和,多些激励与关怀,敢于触及和解决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前提下,立足于凝聚学生、培育学生、激励学生,关心学生的追求、愿望、情感以及其他合理需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开展教学,而不是以“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导你行”的态度,也不是以居高临下、简单粗暴、冷若冰霜的说服和训导来对待学生。在解决形势变化和政策调整反映出的思想问题时要倾注“实情”;在解决学生和家庭实际困难引起的思想问题时要融入“真情”;在解决学生理想前提上出现的思想问题时要充满“感情”;在解决内外关心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时要主动“热情”;在解决道德纪律方面出现的问题时要坚持原则,破除“私情”。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陈丁堂.捧出一颗真心引导学生学做真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体会.两课教学.

  [2]唐娣芬.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宣传部,2006年.

  [3]吴秀明.求真务实,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民族教育研究,2004,(6).

  [4]朱平.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6).

篇五: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课

  程

  目

  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

  个中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认识现实生活

  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一、生活与消费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了解

  1.货币的其他职能。

  3.货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5.支票的含义、类型及在使用上的要求。

  1.1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6.外汇和汇率。

  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理解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其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格。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树

  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建议

  1.把握商品的基本属性时,可采用盐。两种不同的商品为什么可以划等号?启迪学生思维,突破难点。

  2.货币的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是学生的易混淆点,注意区分。

  以金银、纸币、账面结算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

  3.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

  4.通过事例描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情景。

  5.讨论“金钱万能”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了解

  1.互补商品。

  2.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及其与价格的关系。

  1.2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理解

  1.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4.劳动生产率、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运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2.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1.引导学生明确区分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把握价值量的决定因素,进而深刻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思维的严密性。

  2.讨论

  “物美价廉”、“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学道理。

  3.通过分析企业竞争案例,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尊重劳动的品质。

  2.纸币产生的原因、含义、优点及发行规律;电子货币。

  物物交换的例证,如1桶牛奶=1罐了解

  1.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物价1.讨论:贷款消费都是超前消费吗?1.3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变动。

  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

  2.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不同消费类型。

  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绿色消费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

  “量入为出、理性选择、转变观念”的消费意识。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

  1.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2.收集广告词,分析广告对人们消

  数。

  2.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3.消费观念的变化。

  4.绿色消费的核心、意义。

  运用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了解

  1.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解决矛盾的办4.12列举实例,阐释实行公有制法。

  费心理的影响。

  3.联系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冲突,讨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4.联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

  教学建议

  1.探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注意引导学生对“反作用”的认识有促进和阻碍两种情况,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要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时可先引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系。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实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3.搜集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的数据、行这一制度的依据和意义。

  材料,用实例说明基本经济制度适合

  6.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我国国情。

  和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4.结合生活事例,了解非公有制经济7.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的作用。

  8.股份制的作用

  9.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2.5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了解

  1.法人与自然人的区别。

  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2我国不同类型的企业。

  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3.公司的含义和设立、股东的权利。

  济生活中的价值。

  4.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6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5.公司的组织机构。

  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6.公司制的优点。

  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7.破产的含义

  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8.就业的作用。

  1.探究就业的作用时,教师注意归纳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如国家角度、社会角度、个人角度等,呈现在旁板书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作用”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2.自行设计模拟择业应聘会,探究应聘者应有的礼仪、业务素质。

  3.收集中外企业锐意进取、诚实守信

  确的择业观。

  9.我国的就业问题。

  理解

  1.企业的含义

  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3.企业兼并与破产的原因及意义。

  4.劳动的含义;光荣属于劳动者。

  运用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探究自主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

  2.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4.了解就业信息、市场需求,结合实际案例,体会正确择业观念的重要性。

  了解

  1.储蓄存款的含义、类型。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

  1.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

  2.利息、利率、本金、利息税。

  的三驾马车,教师在更高的层次上理

  3.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

  解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适时点拨、提

  4.商业银行的含义

  升学生的思维。计算:银行贷款与储

  5.股票的特点和股东的权利;股票投资的收入。

  2.4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蓄利率、利息。

  6.债券的含义。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的特点。

  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2.以股票为例,使学生明确投资都

  7.商业保险的含义、种类和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是追求价值的增值,都伴随着一定的8.基金

  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风险,培养风险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理解

  1.我国商业银行的作用。

  神。

  运用

  1.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3.根据不同的家庭收支状况,制订一的异同。

  项家庭投资或贷款投资经营方案。

  三、收入与分配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了解1.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2.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原因。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7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4.生产要素的主要内容。

  5.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

  理解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意义

  3.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

  5.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运用

  1.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8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了解

  1.财政、预算、决算的含义。

  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2.财政收入的含义和构成。

  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3.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构成。

  1.研究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时,有必要先回顾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提高学生调动和运1.归纳时点明生产要素属于资源。

  2.结合自己家庭的收入情况,了解分配方式。

  3.列举国家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意义。

  教学建议

  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原因、意义。

  方面的举措,体会理顺分配关系的影响和作用。

  4.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5.社会保障的内容。

  理解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2.国家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增长

  运用1.我国财政的作用。

  用知识的能力。

  2.评议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大型建设项目,或影响本地公众日常生活的公共设施。

  3.搜集近年来人大公布的财政收支材料,了解财政政策对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

  了解1.税收的含义。

  2.我国税收的类别。

  3.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9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

  对象。

  5.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

  6.违反税法的表现及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罚。

  理解1.税收的基本特征。

  2.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作用

  运用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

  、面对市场经济

  内容目标

  2市场经济的含义。

  4.10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4.11解析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3.市场规则的内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5.个人信用制度。

  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理解

  1.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2.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3.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

  4.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

  5.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

  运用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了解

  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4.13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2.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

  4.城镇化。

  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理解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特点。

  4.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1.引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时,注意渗透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2.展示家乡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的可喜成果,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考

  核

  要

  求

  了解

  1.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与计划

  1.为了深刻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可指导学生课前复习价格与供求的关系、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2.讨论:经济生活中缺少规则会是怎样的后果?明确遵守市场规则的重要性及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3.分析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的典型事例,说明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1.以一个具体税种为例,让学生找出它的纳税人、征税对象,有利于学生澄清思维困惑。

  2.计算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3.讨论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调节收入的作用。

  4.调查、了解社区内人们的纳税情况,引导学生树立依法纳税意识。

  5.统筹区域发展。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运用

  1.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了解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

  2.跨国公司及其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3.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4.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

  5.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14评述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则的典型案例,感受经济全球7.最惠国和国民待遇的含义。

  化进程,明确对外开放是中国

  8.绿色壁垒。

  的基本国策。

  9.倾销、反倾销的含义。

  理解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4.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措施。

  运用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

  课

  程

  目

  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理解国际竞争与合作对于我国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了解

  1.国家的含义及根本属性。

  2.国体的含义、国家类型

  3.人民的范围。

  1.1引述宪法对公民政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

  5.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6.民主的含义、民主的阶级性、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政治生活的意义。

  7.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内容。

  8.我国公民与国家的新型关系。

  9.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评价解放前后我国人民地位的变化,深刻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

  2.结合事实,深刻体会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国家观念,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3.组织学生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身边生活中搜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相关资料,增强权利意识1.以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为例,探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影响及我国的对策,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2.搜集我国目前自主品牌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典型案例,讨论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3.演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果。引导学生明确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6.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趣。

  理解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与义务意识。。

  最大特点。

  2.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4.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

  运用

  1.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4.运用典型事例,探究坚持党的的领导,遵守法律,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

  1.搜集关于听政会的典型事例,1.2评述具体事例,比较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式及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

  2.选举方式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1.3列举公民依法行使3.公民珍惜自己的选举权的必要性及要求。

  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4.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作用。

  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

  5.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4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式、要求。

  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理解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运用

  1.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与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

  式。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础上,确定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一项改进管理的建议并举行模拟听证会,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态度,积极关注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

  额选举、差额选举、竞选的规则、实现的条件,评价、比较、权衡其利弊,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的选举方式。

  3.组织课堂即兴演讲:让学生以“假如我是候选人”或“我这一票投给谁”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教学建议

  1.结合中央政府或本地政府的典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了解

  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额选举等选举方在调查所在学校或社区生活的基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6.公民的民主监督权的内容、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和方2.针对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2.5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了解

  1.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

  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理解

  1.我国政府担负职能的必要性及主要职能的内容。

  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2.我国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3.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具体要求。

  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型举措,引导学生在正确处理公民个人和政府的关系中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素养。

  2.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评析本地政府行使的各项职能。

  3.通过课堂演示,让学生体会到公民在生活中如何依法寻求国家机关的帮助。

  了解

  1.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的基本要求。

  1.观察分析一些地方政府实施的“阳光工程”,说明政府如何更好地树立自己的权威。

  2.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针对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环节,选择政务公开、质询、民主评议等措施,阐明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2.6评价一项加强对政2.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理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

  2.依靠民主和法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3.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意义。

  4.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行为及其体现。

  运用

  1.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了解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

  2.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3.7引述宪法规定,明确3.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任期、职责、权利和义务。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4.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5.政体的含义。

  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含的根本政治制度。

  义、表现。

  7.国家机构的构成。我国的国家机关。

  理解

  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区分:①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我国国家机关的关系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

  2.通过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人民代表是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

  3.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撰文:“假如我是人大代表”。内容涉及人大代表的产生及职责,民主集中制的组织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和活动原则,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

  3.8阐释中国共产党始了解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涵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键和核心。

  的选择;明确中国共产4.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及参政权。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5.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6.绝不能照搬西方多党制的原因。

  特色的政党制度。

  理解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3.9阐明立党为公、执政2.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三者间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的联系。

  思想的本质,理解把“三3.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

  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

  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党的指导思想的深远意

  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义。

  6.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1.帮助学生区分:①执政党与参政党。

  ②人民政协的职能与国家机关的职能。

  ③党的领导与国家机关履行职能。

  2.回顾历史,结合现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发掘本地资源,体会当代共产党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做法、意义。

  4.结合"两会"实例,明确中国共7.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

  制度的优越性,说明我国不能实行8.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西方多党制。

  运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了解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民族关系。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1.以西部大开发为例,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结合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3.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精神。

  3.10阐述民族区域自治6.民族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

  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7.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

  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8.宗教存在的根源。

  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义务。

  10.邪教的本质。

  1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变化。

  12.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理解

  1.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优越性。

  3.11概述发展社会主义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性。

  9.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制度的优越性。

  1.综合我国民主制度、法律、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完善与发展,感受2.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党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理解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成果。

  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2.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机统一起来。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四、当代国际社会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教学建议

  1.回顾我国历史,说明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4.12知道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了解

  1.国际社会的构成。

  成;确认主权国家的权

  2.主权国家的多样性。

  利和义务;说明我国在3.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4.国际组织的类型和作用。

  国家。

  5.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4.13评述国家之间合6.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

  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理解

  1.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2.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说关系的重要因素。

  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3.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

  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运用

  1.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基本要素。

  2.搜集当今世界影响较大的国际组织的活动资料,分析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3.演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

  4.以中非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发展变化为例,理解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5.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己国家利益”为主题,举办一次演讲或讲座。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引导学生区分国际关系的决定了解

  1.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14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表现.3.综合国力的含义、内容。

  4.外交政策的含义。

  5.我国外交政策的成就及其原因。

  理解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当代国际竞争的特点、实质。

  3.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4.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5.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因素与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2.搜集有关事例,说明当今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的危害性。

  3.结合我国应对当代国际竞争的形势所采取的举措,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4.展示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而探究我国为什么走和平发展之路。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课

  程

  目

  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一、文化与生活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教学建议

  1.通过资料演示不同的文化生活,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了解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文化的形式与人们的文化活动。

  4.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理解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

  2.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展现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印记和价值。

  2.介绍“文化”在实际运用中的多义性,使学生加深对教材中所说的“文化”内涵的了解。

  3.分析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实例,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

  1.不同的文化生活对人有不同的影响。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响。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

  理解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的文

  1.列举古今中外不同的风俗、习惯、礼节等具体实例,分析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及特点。

  2.请学生推荐对自己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文艺形式并说明理由。

  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持久的特点。

  1.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化素养。

  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2.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塑造人生的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作用。

  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运用

  1.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教学建议

  1.演示有关资料如自己旅游时拍摄的图片、画面,共同分享不同民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2.结合事例,探究现代信息技术对2.6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了解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

  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

  2.文化传播含义、途径和方式。

  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值。

  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理解

  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的价族文化的韵味,帮助学生树立尊重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

  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原则

  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4.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5.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传播的影响。

  3.通过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实例,说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鼓励学生勇于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2.8理解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了解

  1.传统文化的含义、种类及其继承性。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解

  1.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双重作用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运用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措施

  1.运用史实,说明世界各民族文化2.5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了解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理解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意义。

  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列举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近代世界经典名著中的作品等,说明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文化“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教学建议

  1.运用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等典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了解

  1.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基本特征

  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原因

  3.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型资料,说明文化心理、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认同,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通过有关资料,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认识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意义和途径。

  3.以舞蹈、歌曲、服饰为例,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的区域特征,认识其反映的各自历史、地缘因素。

  1.展示社会生活中我国建筑、艺术、服饰等风格和形式变迁的有关材料,感受文化的继承性以及传统与现代结合之美。

  2.选取一些至今仍被频繁引用的传统道德格言,体会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今天的作用。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3.以音乐、影视作品为例,通过讨运用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识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理解

  1.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

  3.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1.通过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史实,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了解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理解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的表现。

  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族精神的表现,说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2.展示具体、生动、丰富的材料,特点和伟大力量。

  导学生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弘扬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的运用

  1.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3.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往中,引

  四、发展先进文化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了解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不同影响。

  2.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3.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4.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含义。

  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理解

  1.发展大众文化的基本要求。

  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1.列举各种负面的文化现象,如宣扬暴力、色情、颓废思想、伪科学,以及封建文化的各种表现等,认清其危害,提高文化鉴别能力。

  2.通过具体材料展示大众传媒与文化生产、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分析其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2.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3.结合当前文化发展的现实,说明3.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危害及存在原因。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运用

  1.提高文化鉴别能力。

  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了解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1.列举事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索先进文化的历程。

  2.以希望工程为例,说明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3.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4.以校园文化为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1.列举、讨论日常生活中道德冲4.13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多种形式。

  理解

  1.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3.发展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必要性。

  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社会主义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关系。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5.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化。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

  运用

  1.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了解

  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2.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3.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4.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重要内容。

  2.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运用

  1.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课

  程

  目

  标

  突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传统美德传承等具体实例,说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内容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理解

  1.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必要性、要求。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展、中华民族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了解

  1.哲学的作用。

  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理解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运用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为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有必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富有哲理的事例,使学生感悟哲学的智慧与魅力。

  2.通过实例说明具体科学是如何推动哲学发展的。

  了解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

  3.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理解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3.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帮助学生区分开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涉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言论,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哲学思想的存在。

  3.通过汇集资料等活动,使学生体教学建议

  会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3分析实例,说明真正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源。

  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理解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要地位和作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内容目标

  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4辨析实例,说明世界在于它的物质性。

  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

  3.哲学上的运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运用

  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4阐述坚持从实际出考

  核

  要

  求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区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的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3.引导学生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了解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2.5解析客观规律是可理解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2.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3.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运用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

  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握客观规律。

  了解

  1.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2.真理的含义。

  2.6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3.获得认识的途径。

  理解

  1.实践的基本含义。

  2.实践的特点。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4.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

  5.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运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列举当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迷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认识的无限性.2.分析典型人物的事例,学习他们崇尚真理的品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1.以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为例,说明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搜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探讨发展航天事业指导思想作用、航天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1.结合哲学发展史,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列举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典型事例,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2.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2.通过对某些自然科学发展成果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了解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7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理解

  1.联系的含义。

  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2.联系的普遍性。

  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与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4.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运用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了解

  1.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内征。

  2.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3.量变、质变的含义。

  3.8剖析自然界与社会

  4.形而上学关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上的表现形式。

  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理解

  1.发展的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

  2.发展的含义、实质。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运用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做好量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了解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理解

  1.矛盾的含义。

  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4.矛盾的特殊性含义、情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重要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3.9运用生活中的事例,3.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

  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性。

  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要矛盾。

  义。

  运用

  1.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

  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选择操作性强的智力游戏,鼓励1.注意区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2.讨论分析社会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实例,理解两点论、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

  3.概括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列举实例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永恒发展的。

  2.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注意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

  4.结合个人学习、成长的经历,注重量的积累及抓住机遇促成飞跃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1.列举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2.策划一个项目,如班级足球比赛的队员安排、经济生活中的结构调整,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3.联系的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客观性。

  3.10列举多方面的创新理解

  1.了解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2.辩证否定的含义、地位及实质。

  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

  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求。

  思想的重要意义。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内容目标

  考

  核

  要

  求

  了解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5.社会发展的实现形式。

  6.人民群众的概念。

  4.12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意识。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4.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运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4.11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了解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的含义。

  4.12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

  2.价值观的含义.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理解

  1.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2.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3.价值判断的含义、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

  社会意识。

  运用1.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13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

  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2.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4.14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

  4.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生价值。

  4.创新的社会作用。

  运用

  1.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学生进行思维创新。

  2.列举文学作品或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迷信权威的危害和独立思考的价值。

  3.了解形而上学认识方法的局限,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对立。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理解教材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等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这些基本观点。

  2.结合人类历史变迁的典型事例,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从而认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正确性。

  1.例举事例,精讲价值的含义。

  2.在本课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

  3.选择一位老革命家或身边熟悉的先进人物事迹,和同学一起讨论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4.探究:人类由“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由“片面追求GDP增长”到“追求绿色DGP”说明了什么。

篇六: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感教育与育人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情感教育的实施,以实现育人目标。

  情感教育重在情感体验与情感抒发。开展情感教育需要从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敏感度入手,引导其对社会、生活、未来的情感关注与体会,并通过课程设计、教师言传身教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感发展的各个层面。例如,可以通过合理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和思考,进而培养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或者采用情感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抒发与共情的双向效果。

  育人目标涉及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创新创造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构建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培养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挖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把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也纳入育人目标之中,以推动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方面,学生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国外社会与文化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感教育与育人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情感教育是实现育人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篇七: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高校思政课教案

  高校思政课教案

  一、课程名称:高校思政课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

  4.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促进其成长发展。

  三、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爱国主义

  1.中国梦与伟大复兴;

  2.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二单元:民族意识

  1.历史文化与民族认同;

  2.多民族社会的和谐共处;

  3.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单元:道德情操

  1.法律意识与道德素养;

  2.自律与自我约束;

  3.诚信与责任。

  第四单元:思维方法

  1.人生观与世界观;

  2.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

  3.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

  第五单元:生涯规划

  1.自我认知与职业规划;

  2.人生价值与职业拓展;

  3.就业实践与创业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形式多样的讲座和报告

  2.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3.开展主题党日和志愿服务活动;

  4.创设团队实践和实践体验课。

  五、教学评价:

  1.个人学习情况记录;

  2.作业和笔记的评估;

  3.考试和演讲的评分;

  4.课程教师和学生互评。

篇八: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思政目标思政点

  思政目标思政点是指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和行为规范的关键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政点的培养。

  思政目标思政点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和认识国家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仰。

  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应该通过课程、活动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环境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引导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4.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高校应该通过课程、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民族文化和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

  总之,思政目标思政点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全面建设和深化改革,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推荐访问: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高校 思政